整合大数据 拥抱“互联网+”

11月21日,九次方大数据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完成两轮融资总计7亿元人民币,估值30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此次融资,共有博信资本、建银财富等18家资本机构资参与,“大数据产业没有寒冬”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与掌握大量用户线上数据的BAT等互联网巨头直接竞争,部分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将目光投向线下数据领域,特别是政府数据,尤其受到大数据商人的追捧。

与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同步火热的,还有各地数据交易平台。

今年4月,全球的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挂牌运营;7月,武汉集中揭牌了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筹)和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12月,江苏盐城上线运营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平台。

然而,由于大数据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缺失、数据的权属不明,尽管大多数相关企业都在强调只使用脱敏脱密后的标准化数据,但当下大量的数据交易还是有争议的,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甚至有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现在中国还没有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交易记录。

因此,另一个在当下大数据产业较为普遍的现象得以出现。在如火如荼的国内大数据企业融资过程中,鲜少有企业接受或准备接受外资的投资,国有资本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这与大数据本身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敏感性和相关权属问题不清晰,显然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此外,还有大数据商人向记者透露,大数据企业们还是希望通过与国有资本的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到政府数据的开放中去。

2016趋势预测:全行业深挖政务数据开放

2016年,政府数据开放无疑将会是大数据行业最令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建立数据强国的题中之义,政府数据开放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一些大数据商人甚至认为,数据是政府掌握的继土地之后的第二大资源。

然而,目前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仅数据孤岛是老大难,地方政府的开放意识、相应的立法建设和数据的条块分割也是阻碍开放的几大原因。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在其2015年公布的《中国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研究框架、现状与建议》中称,中国开放政府数据实践存在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数据量少、价值低、可机读比例低,开放的多为静态数据,数据授权协议条款含糊,缺乏便捷的数据获取渠道,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应用,缺乏便捷、及时、有效、公开的互动交流。

报告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指出,部分城市,所谓的数据开放相当于是零,他们的数据开放形式和过去政府门户网站做信息公开检索无异,只是换了数据开放新平台的说法。

而一位参与《促进大数据发展规划纲要》的部委专家,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国的政府数据开放,还停留在文件阶段。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针对政府和公共部门“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数据的问题,做了部署,一是加强数据资源的国家统筹管理,优先开放相关领域数据,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实现最大程度开放,三是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标准体系,实现统一开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在解读《纲要》时提到,“解决政府对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是中国真正释放政府掌握的80%的数据资源的重要切入点,《纲要》的意志是很坚定的”。

在企业方面,数据企业开始密集在全国跑马圈地,大量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企业与政府将按照一定股份比例,合资成立大数据公司,参与政府数据开放业务。

据了解,这些合资公司主要在政府大数据公开与应用方面,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建设省市级别的大数据中心,为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市民、行业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云计算服务交付。

多方合力下,2016年,很有可能将会是政府数据开放从“文件阶段”,到“落地阶段”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