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紧盯电梯安全

中国IDC圈1月20日报道:贵州省电梯总数已超过6.1万台。截至1月11日,贵州省在用电梯数量已达到45893台。经省质监局测算,贵州省每日电梯乘运量在500万人次以上。全省每年发生电梯困人故障约6500余起,困人故障率达10.7%。

省质监局于2015年12月启动“贵州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批准,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同时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电梯困人救援处置工作的省份。

每起救援,中心座席平均要拨打15个电话,询问受困者情况、调度和催促救援人员、安抚受困者以及对救援情况进行回访。

电梯贴牌

加强电梯维护水平

省质监局特种设备检验技术人员关志年告诉记者,通过对以往发生电梯困人事件的调查,电梯维保公司对电梯维护、保养不到位是引发的电梯故障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电梯的维护保养及其应急救援,应当是由业主所选择的维保单位负责,每15天就需要对电梯进行1次维护保养。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电梯维保公司未能按时对电梯例行检修,或者不按规定对电梯的各个部件一一排查,这就给乘客在使用电梯时埋下了隐患。

为此,省质监局通过监管电梯维保公司,要求在电梯内张贴“电梯困人救援”提示牌的方式,规范电梯维保公司提升其维保质量。提示牌底部专设有电梯维保的“NFC”感应区域。

当维保公司对电梯进行维保时,维保人员需要使用特定的手机,在维保工作开始和结束时,两次对“NFC”感应区域进行打卡记录。系统会自动记录打卡时间,从而确定维保人员的每次维保工作时间长。通过“用数据说话”的监管方式,对维保单位的维保质量开展年度考核和星级评定,引导用户选择质量信用良好的维保单位,有效帮助维保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截至1月11日,贵州省“电梯困人救援”提示牌已发牌10613块,贴牌合计5183块。

3级救援

提升电梯救援效率

省质监局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潘胜荣介绍,当发生电梯故障导致人员被困时,由于日常巡查不到位、维保作业走过场、应急报警电话无人值守等问题,电梯管理和维保单位往往不能及时开展救援。乘客等待救援时间过长、救援效果不佳。

为此,省质监局特设立3级电梯救援处置体系:以电梯签约维保单位作为1级救援响应,限定其3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若直接负责的维保单位不能及时赶到,则安排“网格维保”附近维保单位,作为2级救援响应,保障救援的及时实施。当1、2级救援响应都得不到实施时,公安消防等社会力量将成为3级救援响应。

负责“12365”救援电话的“贵州电梯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人员值守,作为统一调度,进行接警、掌握困人信息、发出救援指令,调度、指挥救援。

目前,平台已实施电梯救援136起,日均约3.9次,从未使用过1次公安消防等3级救援,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维保单位从接到指令到抵达现场,平均时间为11.68分钟,救援效率明显提升。

数据分析

促进电梯科学管控

电梯救援处置是一项复杂、缜密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支撑。潘胜荣说,要实现快速、科学、有效救援,就必须精确掌握困人电梯的准确位置信息。

2013年8月,省质监局建成“贵州省特种设备监管平台”,已对全省电梯实现“底数清、状况明”的基础数据排查,可精准定位困人电梯位置和责任维保单位,为开展救援服务提供可靠信息数据支撑。

潘胜荣介绍,当发生电梯被困时,乘客可以通过“电梯困人救援”提示牌的6位数“电梯编码”,向“12365”指挥中心求助。中心可根据编码,就能准确定位电梯位置,节省救援时间。

乘客在乘坐电梯时,还能通过手机扫描“电梯困人救援”提示牌上的二维码,获取电梯安全信息。一旦发现电梯存在未检、过保等质量问题,乘客可拨打“12365”进行举报投诉。

通过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的方式,省质监局可倒逼电梯维保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从机制上解决监管部门、维保单位和乘客,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掌握等状况,逐步形成电梯质量安全社会多元共治格局,最大限度预防安全事故、降低困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