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与顺丰快递之间出现数据断接。这只是大数据相关事件透露出来的表象,“数据孤岛现象又开始出现,”龚才春说。
龚才春是一位创业者,2008年从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毕业,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从2011年开始,特别关注大数据行业,毕业后去淘宝工作了3年时间,出来创业做职品汇项目,通过对职场大数据挖掘和整理,开展职场报告等系列商业活动。
现在,他对前途感到担忧。2014年,“双创”活动如火如荼之时,全国兴建了很多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交易所。当时,主要目的就是让数据可交易、可交换,消除数据孤岛。
但是,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一个多月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数据孤岛现象又开始严峻起来。”龚才春说。
《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前后,像一场寒流,席卷了整个大数据行业。首先,3万多家做数据接口的公司可能直接关门。其次,新三板上市的数据堂公司,另外还有14家数据型的公司,被介入查封。再次,2017年5月20号左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一个《关于打击倒卖公民隐私数据的办法》,此办法将让很多做大数据营销的公司在法律上出现一些障碍。
数据行业进入整肃期,而新的规则尚没有头绪。
大数据乱相
对数据行业感到忧虑的不仅仅是龚才春,他的朋友张函同样如此。
张函在数据公司宁芙科技工作,这家公司由最早的数据公司百分点公司分化而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宁芙科技隐去了一些数据中关键信息,比如应用虚拟电话号码。这种做法让其避免了5月底的一场磨难。
长久以来,网络上个人信息的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引发网民担忧,去年11月,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针对性地应运而生。经过半年多时间征询、探讨和修改,今年6月正式实施。这个法律的实施,带来的最直观改变是数据中心安全性在加强,数据中心加强了机房安全设备,增加一些防火墙,解决个裸机和网上裸奔状态。
但是,整个数据交易市场却迅速显现休克状态。《网络安全法》实施一个月以来,数据交易层面,因为上游主管部门的重拳出击,15家数据公司被查,有的是被带去问话,有些被要求交待问题,比如数据堂、聚信立等公司高管被带去问话,整个公司业务呈收缩状态。
随之而起,下游数据需求方感到客户开发受到严重影响。一位在天猫、京东做数码产品营销的人告诉腾讯科技,“电商营销一天一个人得打几百个电话,这些电话怎么来?以前可以从工商局等地方拿到针对性数据,现在根本就拿不到。”数据和隐私泄露问题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影响最严重的是一些正在融资的数据公司。《网络安全法》实施前后,有一家数据公司估值从20多个亿直接掉到了7个亿。这些代表着资本市场对于现在大数据业务的热情在猛烈降温。
当然,《网络安全法》并未对泛滥流动的数据实现一刀切。仔细研读《网络安全法》,它给数据交易留了一个口子。数据一般不能直接交易,涉及到个人隐私时,需要经过脱敏,不可还原。只有达到这样条件,方可被交易。
尽管如此,龚才春感受到的是诸种不便。“我创业是在人力资源行业,尤其是征信项目,我们确实需要很多数据,包括公安、法院、银行、证券和运营商等,我们对这些数据接口存在一定依赖性。可是现在,这些接口很多都是断裂的。”
下一步具体该怎么办?怎么引导数据有效地流通起来?数据只有流通起来,才会有更大用处。但是,如何有序地、安全地让流通起来,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没人知道该如何入手。
很多细节需要探讨。目前,交易最活跃的数据在征信、电商、营销等几个行业。但是,《网络安全法》出来之后,这些行业的数据都可以定位到个人,比如通过手机号、地址,或者设备号。如果严格守法,这些都有可能被追究。
关于这一点,不同主管单位之间也存在矛盾。5月底,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和顺丰之间出现一个数据断接,引起大探讨。实情是,顺丰的数据给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没有把利益给到顺丰。在顺丰想做电商的时候,客户的相关数据就成为双方争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