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球范围每产生1美元消费就有12美分来自中国

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4.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6%,占了半壁江山;经常账户的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下降到1.8%,内需已经成为响当当的顶梁柱。这些重大转变,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和品质的改变与提升,也使经济增长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给世界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消费来看,去年进口了1.6万亿美元的商品,中国每年不仅购买大量的国外消费品,而且全年出国达到1.3亿人次。

3. 数字经济论坛观点一:短时期内,确实会存在教育的发展赶不上科技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问题

4-77

伴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柯洁后,关于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被代替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数字经济”论坛现场,就有一位听众向陈黎明(IBM大中华区总裁)发问:“机器人如此强大,我们这些从事咨询工作的知识性人才,将来是否会面临巨大挑战?”

陈黎明的回答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这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都曾产生这样的争议。我个人认为,不应过分焦虑。1900年,美国4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但现在仅有不到1%的人在从事农业。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让一部分农民改行了。科技发展虽然会让部分岗位消失,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

短时期内,确实会存在教育的发展赶不上科技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问题。

Mikael Damberg(瑞典企业与创新部部长)指出变革中的安全感很重要,因此政策要保护在变革中的人们,而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体现。“创新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是人们能接受技术。” Mikael指出,科技所创造的技术岗位要超过被淘汰掉的岗位。短期来看,人们确实感到了不安,对于失业人员,政府部门需要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救助结合,增强技能培训 ,否则人们会厌恶改变、抗拒改变。

4.数字与经济论坛观点二:过去两年来人类创造的数据几乎是历史上的总和,现在正是大数据爆发的时候

5-72

“过去5年来,数字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各行各业。” Vishal Lall(惠普战略与风险投资高级副总裁)举起手机说道:“这个小设备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看电视的方式和习惯,这一切都是数据驱动的。”

资料显示,过去两年来人类创造的数据几乎是历史上的总和。陈黎明举例说:“1950年时,全球医疗健康数据实现翻番需要50年;2015年,这个数字降低到3年。我们预测,到2030年,仅需要73天。”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医疗、教育、交通等各行各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数据大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孙丕恕(浪潮集团董事长)认为,大数据时代是基于“计算变得越来越便宜”这一事实,如果说现在是电商时代,那么未来就是“数商”时代。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数据的交易,关注数据交易商。

中国拥有超过7亿网民,拥有超过5亿手机支付用户,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体。陈黎明说,面对海量数据,传统的技术与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必须借助新科技的支撑。应对数据爆炸性的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5.数据共享,大势所趋

“李克强总理把大数据看作是21世纪的‘钻石矿’,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数据更为重要。”孙丕恕认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便民服务等,都要抓住数据共享开放这个“牛鼻子”。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智慧政府,当前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实现开放至关重要, 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对于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大数据已行进在快车道上,但“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孙丕恕认为,要想让数据创造价值、改变闲置状态,就需要打通信息孤岛。

陈黎明也有同样的看法,“虽然现在我们的数据被收集了,但是没有做到互联互通有,数据没有被链接起来。”对于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内的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