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小长假刚刚结束的时候,微信、支付宝、银联相继发布了业务运营报告,如果简单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无现金社会发展的端倪。
微信发布的报告名称为《“五一”无现金出境报告》,发布的是中国游客跨境无现金消费大数据。支付宝的报告是全面的披露了国内外的消费数据。两者对比,支付宝更加底气十足,而微信显然希望先发制人的数据公告抢占国外游市场的宣传高地。
我们注意到,进入2017年之后,支付宝的海外业务发展呈现井喷模式。收购了美国的速汇金,完成了对印度Paytm董事会的重组,马来西亚eWTP计划落地,东南亚的支付平台HELLOPAY已经全面改名支付宝,在港澳台及日韩市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与此相比,微信受限于国内市场的劣势就更加明显,这也是微信加大跨境舆论宣传的原因。
从公布的数据上看,微信支付已登陆12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1个币种直接结算,而支付宝已经登陆200多个国家,几乎支持全世界各国币种的结算。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26个国家和地区,支付宝已经接入了10万多家线下商户门店。五一期间,约有150万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查找当地的吃喝玩乐信息和优惠,通过支付宝“无现金”消费的笔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
中国银联这次并没有观战,而是主动发布数据,虽然相比支付宝有些寒酸,但成长性已然不错。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银联卡境外交易呈现新的特征:一是长线游受到青睐,澳大利亚、英国等交易金额均较去年小长假增长约40%,西班牙的交易量增速近60%;二是东南亚市场表现良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交易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60%;三是银联卡成为境内居民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主要支付工具,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地交易量均呈现成倍增长。整体上看,“五一”假期市场同比增长38%。
业务出海,不仅是要中国人在海外用,还要让外国人在中国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外国人在其本土市场应用起来。在这方面,微信和支付宝都在努力。微信寄希望是海外华人的带动,支付宝依靠的跨境电商的普及。
当然,微信与支付宝主要争夺的方向依然是海外游的中国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报告都显示,香港、泰国首次取代日韩,成为出境游“无现金”消费新热点。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香港和泰国的支付宝交易笔数分别大涨了7倍和4倍。
在国内市场,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争夺也如火如荼,媒体舆论上的宣传更是此起彼伏。在春节前轰轰烈烈的微信支付超越支付宝的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播之后,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终于灭火。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微信支付并没有公布国内五一消费市场的绝对值数据,国外旅游市场的具体消费数字也没有公布。
相反支付宝却大大方方的公布,五一期间,有超4200万人使用支付宝进行“无现金”出行消费,其中用户在境外用支付宝交易笔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支付宝口碑境内支付的数据与往年相比,各传统旅游城市的本地生活消费笔数均呈现持续上升,平均涨幅达15.79%。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金融IC卡全面推广普及,今年“五一”期间金融IC卡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4%,其中非接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0倍;银联云闪付各类手机Pay业务增长也非常明显,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80%。
不过,移动支付的交易笔数增长带来的并非是消费交易额度的上升。据口碑数据显示,在交易笔数城市排行前10中,上海、杭州、北京位列前三,随后是武汉、南京、广州、深圳、苏州、宁波、成都。在单笔交易费用上,这些传统旅游城市的单笔交易费用没有随着消费交易笔数的增长而增长,与小长假前一周的数据相比,小长假期间各旅游城市的单笔交易费用仅从原先的平均50.74元增长到51.5元,增幅微弱。部分旅游城市的单笔交易费用甚至出现不增反降的现象,如海南三亚、山东青岛,单笔交易费用同比分别下降3.13元和1.3元。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两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正在进入瓶颈期,也是稳定的发展阶段。各家移动支付公司需要做的是夯实基础、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链,简单的用户使用拓展和使用量增加将退出一线营销战略,而随着微信这款社交公司的强势推广和普及,支付宝的移动端使用量会拥有“搭车”效应而逐渐提高并接近微信支付,从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