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全球的“永恒之蓝”已告一段落,但网络安全的阴影恐怕并不能随着这件事的终结而消失,潜藏在网络这把双刃剑背后的黑暗,怕是只会在日益增长的利益刺激下不断涌现,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攻击行为,依旧足以令任何人心悸。
不只是这种技术病毒危害信息安全,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更善于利用网民的心理特征,进行钱财诈骗,而且花样百出的陷阱设置,更是令人防不胜防。如今这个时间段又是高考结束、志愿填取和择选高校的敏感期,去年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的惨痛教训尽管历历在目,但由此进行的网络诈骗防治工作却仍然不容乐观。
不过在网络犯罪治理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倒是日渐成为效用颇佳的工具,比如政企协同催生的猎网平台,就是利用 360 多年积累的大数据进行了举报线索串并,为公安机关提供的不少助力。尽管目前侦破的案件和网络犯罪的总量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但这个开端毕竟是为维护网民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又一条发展方向。
面对信息安全的共同问题,企业或者国家政府之间,进行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已成趋势,但是该如何保证大数据的安全?
企业数据争夺进入新高度,共享还是垄断?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教授曾表示,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表面之下。而且由于发掘数据价值、征服数据海洋的“动力”是云计算,所以汇聚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新趋向就成了货真价实的金矿,而企业也就开始了各自的掘金时代。
不过尽管大数据时代,各个企业的数据积累更像是围着各自的“孤岛”进行开发,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却在推动这些孤岛的“轨迹”相撞,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企业凭借着市场地位,将小一级孤岛收入囊中的企图越发明显,数据之战或许已经到来。比如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阿里、顺丰“数据断交“事件,怕是将数据争夺的状况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此次事件的过程倒不必细说,无非是巨头双方妄图染指对方数据的野心,遭到了野蛮的反抗。一方面,顺丰指责菜鸟想获得丰巢自提柜 “ 最后 100 米 ” 的数据,另一方面,菜鸟解释从未要求顺丰提供非淘系数据,反而是顺丰大量查询和使用丰巢当中非顺丰的数据,远远超出了正常使用范围,菜鸟才为了保护“信息安全”切断了接口。
只是不管理由有多么动听,也没法掩盖双方在数据共享上的决裂。毕竟事实上,顺丰与菜鸟关于丰巢自提柜的合同已于 2017 年 3 月到期,而经过近两个月的沟通谈判,双方无法就信息安全所需要的数据连接达成共识,才由此导致了这场巨头之争。
不过这件事带来的警示却意味深长,牵扯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某些根本问题。其一,菜鸟建立之初,虽说是为了整合快递信息、提高运送效率,但仍然难免吸收快递行业利润、笼络物流数据的嫌疑。尤其是我国超过 70% 的快递包裹、数千家国内外物流、仓储公司以及 170 万物流及配送人员,都在菜鸟数据平台上运转,这种支配地位更将这种嫌疑加深。
另外,菜鸟的多次回应都在拿商家信息保护和消费者数据,作为挡箭牌,可这场巨头切断数据接口的最直接受害者就是普通商家和消费者,在此之前菜鸟有考虑过这方面的损失吗?现在的这种诠释语气不得不说令人颇为不适。而且“菜鸟的望远镜里没有对手,都是伙伴和榜样”的论断,怎么说都显得缺少信服力。
其二,大数据之争下,普通消费者或者用户的数据,日益有了成为竞争砝码的趋势,就像这次巨头相争,难道只能沦为牺牲品?毕竟用户信息首先是个人隐私,其次才是企业资产,难道就因为企业掌握了这类数据就可以无视用户的利益吗?再者,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政府才是最大的数据集结地,可即便是各国政府也难以保证数据不被泄露,那么企业作为数据集结的载体真的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吗?总之阿里、顺丰就是一个不利信号。
由此可见,数据之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数据开放和共享或许只是一句空话,毕竟互联网巨头不走向垄断数据的道路已经算是好的。
当然涉及核心利益的数据确实难以基于某种合作而实现互通有无,即使是有共享需求也必然要考虑长远利弊,尤其是在没有预期利益的基础上,企业难以割舍这部分资产。只是在网络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出于统一安全体系和标准的建立,是否能让企业顾全大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