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数据,医改要有基于标准体系的资源配置

从内部结构来看,社区总体的情况是公共卫生工作量只占40%,医疗服务工作量是60%。但是从医保、医院的运行角度来说,财政对于每一个指数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65%,医院本身的运行只占30%-35%。

“通过大数据,要确保医院的公益性,一定是要处理好政府投入和医院本身运行之间的关系。如果医院的运行不削弱、政府投入不到位,它的公益性是不能体现的。但是不是以医院的总收入来衡量,应该以医院除掉采购性支出比例来衡量,这个比例,政府的投入要撬动,来制衡医院的运行。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大数据可以完成分析清楚,如果没有大数据,我们没有支撑。所以我们要合理区分社区投入、基本医疗、财政补偿和医保支持的作用。”许速称。

用大数据做全面预算管理

上海的新医改中,已经在社区医疗中延伸了处方。现在社区用药和二级医院用药不对等,社区用基本药品,这种情况,病人还是会继续向三级医院反流。而上海的1+1+1模式,每一个人都与一个社区、一个二级医院、一个三级医院建立关系。签约以后,家庭医生可以沿用二、三级医院的处方。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另一方面医保支付和个人承担比例都可以降低。

许速:“从大数据里可以看到他是延伸了什么药、在哪个社区里延伸的、延伸的金额是多少。只要延伸一个处方,我们就认为下沉一个病人。可以看到每一个街道的病人是不是按照这个规则,同时还可以看到在这个组合内每一个区有多少是在本社区就诊、有多少是在外社区就诊。还可以看到签约以后每一个社区的情况,就诊的层次、费用、药品等各维度的情况。根据这样的总体标化工作量完成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来做出评价。”

按照这个标化工作总量,每一个标化工作量的单价财政应该给多少钱,总体标化工作总量是多少,形成了财政补偿机制。同时家庭医生怎么取酬,每一个单价多少钱,家庭医生根据他的总体工作量结构,每个工作量单价,可以算出每个家庭医生的年收入,同时还可以看到执行力的情况。 

医改真正进入了大数据精准的世界。“如果不是这么精准,我们的资源、管理、行为导向都有偏差,许速表示,医改要用全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 

全面预算是一个把目标量化的管理运行工具,把目标分成计划,用数量、质量与标准来表述管理,全面预算把各种要素融合在一起。社区按照自己的战略定位,根据资源状况和社区的需求以及社会情况,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实行。有了大数据、信息化的支撑,社区和公立医院复杂的事情可以变成标准化,把标准的事情表格化,把表格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的事情软件化,把软件的事情图形化。通过预算形成了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控制。

许速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政府的投入与医院的运行之间、居民的就诊和医疗资源的利用之间、医生的价值体现跟收入实现方式之间、医保资源跟供求双方的激励之间都没有形成平衡。而医改需要形成基于目标、基于大数据的各个部门的联动机制。“要基于大数据建立标准,构建各方平衡,同时基于标准形成机制,作为各方利益的平衡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形成联动,医改才能真正成功。”

“我们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如果适应这个时代,利用大数据,形成了信息利用机制,我们一定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不能这么理解、建立这个意识,我们就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许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