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向左,互联网向右,一场汽车产业里“不同归且殊途”的争斗

以小小的发动机控制芯片ECU(Electronic ControlUnit)为例,它又涵盖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O)等功能组件,每一项的攻关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而在数据的输入、输出接口上,为了精准地计算出数据,需要构建足够精准的数据模型,而这个模型的构造,必须依赖于大量重复的实验积累,这些,也都是需要大量进行研发投入的细节。

巨大的开销面前,别说互联网车企,就连资金雄厚的老牌车企通常还要把汽车零部件进行分包生产,通过采购成熟的厂商的部件,来节省开支。但即便如此,在汽车上还有大量的绕不开的模块生产;再加上汽车工业里彼此都想成为业界标杆,都想得到一个完整、复杂、却安全易用的系统,真金白银的投入,自然成为了不能被替代的现实。

这种投入,足以让新生代车企们望而却步,又足以让传统车企们巩固优势;两者比较,反而是马太效应的加剧。

所以,资本的故事,外界的躁动,让传统车企的曝光机会远不及新晋的“革命者”,但传统车企仍然有着其无可代替的技术积累的优势。

特斯拉的市值虽然超越了福特,但特斯拉做的是和福特完全不同的生意。在技术方面,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特斯拉作为一家电动车制造商,主要的技术只集中在电池集成技术方面,在零部件方面,更多是与供应商合作,这也便是与特斯拉合资建厂者寥寥的重要原因所在。单论技术实力,直接找到特斯拉的供应商合作,要比抱着特斯拉的大腿来得更实在。

所以,当我和朋友坐着特斯拉走了一圈城市环线后,更能体会到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在评测特斯拉时写的那番话:

特斯拉P85的配置相对于这个价位来看,更像是一个丐帮弟子。虽然我选装了除了21寸轮毂、真皮内饰、车内氛围灯以外的所有配置,仍然要很用力的去想它到底有什么配置……内部的细节则比视觉更渣,整个车内只有两个杯架,放上水瓶会晃动……P85的座椅同样是渣,前排座椅长了一个跑车座椅的样子,但是任何维度都没有丝毫的包裹性。

在对汽车未来的把握上,老牌车企们总是从技术出发,做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方案。讲究舒适、材料科学、工艺水准;特斯拉等一众新生代厂商们显得还是太嫩了。

 互联网造车,田忌赛马的故事

聊互联网造车,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上文中提过的硅谷的明星企业特斯拉。当今天特斯拉在街上不再是绝对的稀有品时,有必要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见到特斯拉时,有怎样的印象?

是炫酷的跑车外形,科技感十足的中控平板电脑,还是赛车般的加速体验?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特斯拉自始自终瞄准的,都是那些与系统的整体平衡稳定性相比传统车企不怎么重视的产品细分领域。对于一家硅谷科技公司而言,用科技赋予的集中优势,打向对方的某个产品劣势项,这是再熟悉不过营销方法。此番互联网圈的"差异营销",就是《史记》里那个田忌赛马故事的精髓要义。

首先依靠纯电动车概念进军市场,作为能源革命的新秀,它起得很晚,却赶了个早集——特斯拉创立之时,电动汽车在人们眼里还是稍显陌生的存在。至少在2013年ModelS上市之时,大多数早就成立的汽车公司还没有纯电动汽车量产的计划。

是巨头们造不出来吗?当然不是。如今苏醒的巨头们来势汹汹。在巴黎、纽约和日内瓦的车展上,你都能看到把纯电动或插电混动汽车摆在展台的中央的车企们。特斯拉扮演了那个敲门人的角色,虽然其电池技术仍是采购松下的固件,但其观念的新颖确确实实赢得了早期市场。

其次,特斯拉另一个以“中等马”对阵“下等马”的策略是,用那个精简到一个字的优势特点去对决市场上的乘用车产品——这个字就是“快”。

不管是如今已经直接进了赛车圈的“蔚来”,还是一面世就强调速度优势的“特斯拉”,还包括诸多互联网造车的科技企业们,都纷纷把这个“快”字挂在了自己品牌的门脸上。其心思昭然若揭——追求系统工程平衡稳定,兼顾舒适与安全,易用和运动的传统车企们,很难专门围绕“速度”做新车研发,而速度的快慢却是最容易被量化评比,形成深刻影响的性能指标;选取速度做文章,就能避开传统工业造车体系的复杂过程,拿下一个细分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