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也正逐步到位。近日在2017智慧城市论坛上,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智慧城市发展首先会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上发力,建立集中式的一体化的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收集、维护、应用这些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智慧城市正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常驻人口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城市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战略方向。
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把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今年又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特色智慧小镇,打造1000个特色智慧小镇。
以政务大数据建设为先导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政务云的建设,打造数据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将逐渐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建立以后,会给大家带来诸多便利。例如在纳税环节,人们可以通过扫码完成纳税;在医疗领域,信誉较高的人可以先就诊后付费等”。王志勤表示。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面向2C公共客户,即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民生体系的服务;第二类面向政府客户,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正在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在这个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规范化的基础的政府服务。第三个应用面向产业2B的服务,即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三个层面的应用,无一不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信息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政务大数据就是智慧城市数据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对包括中国商报记者在内的媒体介绍道,政务大数据一部分是从业务办理过程中或是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还有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通过物理设施、互联网、物联网相关系统采集的各个方面的一些数据。通过政务大数据,政府的决策会更加精细化,除了传统的自有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形成图表的模式之外,有关部门还可以从一些互联网企业或采购端购买一些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关注到传统模式下不能关注到的问题。
此外,政府热线、视频、音频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以前,保留一段时间的资料就删除掉,但由于技术手段的成熟,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在增强,有关部门可以深度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然后开展相关工作。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政务云的管理,云计算为政务大数据提供云的环境。目前,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政务云的建设,打造数据信息平台。以南京为例,作为较早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智慧南京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四个数据库、五个重点目标应用。一个中心主要指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个平台指南京市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四个数据库分别是居民数据库、企业数据库、政府资源数据库以及城市数据库。
城市关键数据集中之后,南京市政府能够及时感知城市运行管理情况,以便进行有效决策。不仅是南京,浙江嘉兴政务云目前也已经完成了51个局委办、200个核心业务上云,政府5年的TCO成本节约了37%。
难题颇多亟待解决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进。
尽管多方看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题亟待解决。“前两年更多的是炒作概念,现在正在慢慢走向成熟,真正能够使用或收到相关效果还得十年以上的时间。”穆勇说道。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难题。首要问题就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部门之间协调十分困难。在建设大数据过程中,需要各部门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但目前各部门管理体系呈现条线化,各部门出于各自的考虑很难完全进行数据共享,把这些数据汇集到一起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