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阴影

不留下这些数据,个人在现在的技术社会中,就难以舒适生活,甚至难以生存下去。因为手机、出行、聊天、支付,乃至整个现代生活都是建立在这些数据之上的、不留下数据,就无法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数据,应该是与身份分离的。简单的说,就是收集数据的平台,即使能知道每天城市所有人的出行轨迹,但是,他们必须不能知道,每一条出行的轨迹所对应的人的身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信息的泄露比比皆是。

实际上,在现代技术社会中,公民不被监控,只是由于不值得监控,或者在监控系统的概率之外。决定这个概率大小的,是监控系统的成本,比如硬件成本、软件成本,人员成本,乃至部门间的沟通、行政成本。成本变小,公民被监控的机率就会越大。大数据极大的降低了这一成本。这虽然带来了安全,却同时减损了公民的自由。

在911袭击后,美国政府为阻止恐怖主义已经涉足大规模数据挖掘。在《爱国者法案》的授权之下,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波因德克斯特领导国防部整合现有政府的数据集,组建一个用于筛选通信、犯罪、教育、金融、医疗和旅行等记录来识别可疑人的大数据库。比如,FBI调查人员秘密从美国各大图书馆搜集读者详细的读书记录,以判断是否受恐怖主义感染。该项目在一年后因国会担忧公民自由权而停止。

但是,不难预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个人隐私与自由,会被越来越多的大数据阴影所包围。

不妨假设一下,2019年,苹果8发布,这时,手机已经不叫手机,而叫个人信息终端,人们可以在这上面完成一切;2025年,打车软件的大数据系统已经不需要个人发出打车需求,你出门的时候,就已经有车停在门口,并且知道你要去哪里;2032年,一个无远弗届的信息收集机制被建立起来,同年,国家统计局改名为国家大数据中心,一切已经不需要统计,一切发生的时候就已经被统计;2050年,市场取消,在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配合下,一切个性化的需求都可以被满足;2084年,时间回到100年前。

这一切会发生吗?应该不会,但是,某些令人忧虑的领域,却很可能比令人兴奋的领域,更早获得大数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