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招商引资都非常积极,也都在促进区域内资源的集聚,但大数据不是说有数据中心、有机房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要进来,基于数据资源要有更多的应用,并带动产业的发展。”曹英说。
五大产业集聚区形成
受经济发达程度、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影响,大数据产业应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新增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正在明显放缓,而内蒙古、宁夏、贵州、重庆等能源富集、气候适宜的中西部地区数据中心资源建设规模大幅增加,尤其大型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的布局规模显著增加。
在此基础上,全国范围的大数据产业正在快速集聚。徐志发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五大产业集聚区。
“发达地区是大数据应用的聚集地并形成产业,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大数据产业更多的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两者路径不同,却也有其合理性。”曹英表示,京津冀、珠三角等地技术、人才、创新氛围、产业基础都很好,大数据应用更为充分;而中西部的优势更多的是土地、能源成本等,比如贵州的电价为0.35元,内蒙古的电价更是仅为0.26元,这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等产业的成本。
中国信通院高级工程师、大数据发展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韩涵表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大数据互联网化的服务半径和范围非常大,其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本地,而都是以提供覆盖全国的服务为着眼点的。这需要各地一方面因地制宜地谋求各具特色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在产业定位上加以区分,避免产业同质化。
然而,各个地方大数据规划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上述报告统计,37个省市中有20个明确提出大数据发展定位,占比71%。其中有12个省市提出建设面向全国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同时,北京、广东、青岛、宁波、贵安新区均表示要建设面向全国的创业创新中心;重庆、新疆、深圳、武汉、沈阳、天津滨海新区等12个省市以建设面向全国的产业中心/高地为各自定位;贵州、广东、浙江、湖北、深圳、青岛、宁波、淮南、贵安新区表示将建设面向全国的应用示范中心;而贵州、湖北、青海、武汉、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则声称将建设面向全国的资源聚集中心。
徐志发表示,由于缺乏统一的大数据产业分类统计体系和产业运行监测手段,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筹布局,也难以科学指导、统筹规划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这导致产业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加剧。
他建议国家层面应明确大数据产业分类,构建产业发展统计体系;同时,建立大数据产业监测机制,加强产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研判,提高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做好需求调研与评估,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和支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