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专家眼中的云计算

【IT168 专稿】云计算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互联网热点,很多互联网巨擘都纷纷宣布将拿出自己的云计算产品,专家们也纷纷表示,未来的互联网属于云计算。随着我国策略性的重视前沿科学和热点学科,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孕育而生。

  在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李德毅先生,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总裁叶天正先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先生,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都就发表了自己对于云计算的观点。

  以下是记者整理的主要观点

  一、李德毅院士:汇聚和融合是未来

  作为云计算大会的主任委员,李德毅院士认为,我国不缺乏学术,缺乏的是学术评论,交流太少导致大家无法碰撞和汇聚智慧。而云计算就是将整个互联网的资源汇聚整合起来,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其当作一个噱头,而应该看清云计算意味着什么。

  李院士说,Internet网有5亿个IP地址,11亿7千万个用户,1亿零9百万个明确的Web站点,297亿个网页,平均每个人有5个网页,06年全世界有161亿太字节的信息被创造成为福祉,在数量上大于过去几千年的信息之和。

  这就使得任何一个个人计算机相比整个互联网的资源来说,显得微不足道。而互联网上的资源的计算、分配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这就是云计算到来的背景。

  李德毅院士认为,云计算带给用户最好的方面就在于灵活性、个性化、多元、简单的应用和服务。而对于热炒冷卖,概念热、市场冷的情况,李院士表示,这只是大家还在犹豫,大家分不清云计算是概念炒作还是未来趋势。

  而如果大家分不清,大家可以去看看历史。所有的大公司都宣布进军同一个概念、项目,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李院士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认为未来软件设计是需要基于网络节点,基于云计算融合来开发的。而信息资源的共享、循环、变化则是需要我们来研究,讨论的。李院士援引Chris Langton的话:"生命的本质在于物质的组织形式,而不在于物质本身。"信息资源也是如此。

  在简单介绍了云计算的兴起之后,李德毅院士认为云计算应该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虚拟化,第二个是多粒度和多尺度--意即灵活的面对需求。第三个是不确定性,也就是以前说的模糊计算等等。第四个特征是软计算,说得是如何让网络明白一些定量、定性的转换--如一些大约的量词等。

  此外,李院士还谈到了云计算模型的三种表示方法,并通俗的讲解了研究云计算模型可以有效的解决互联网云进化、云控制、云推理和软计算等复杂问题。

  二、IBM叶天正:四大条件支持云计算气候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总裁叶天正先生则将整个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形容成了一个云。按照叶先生的说法,由于目前互联网变化快,因而需要服务供应商反应跟着快;相比之下还有可靠性问题,以及用户对于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这些因素促使云计算的形成,也促使诸位专家坐在一起讨论云计算的问题。

  此外,大的工作量和延展性的工作也是形成云计算的因素。由于云计算的灵活性,因此做起今后需要拓展资源的业务会非常的得心应手。而从功耗来说,集中起来统一提供服务要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接下来,叶天正先生从摩尔定律说起,谈到了处理器的功耗,今儿拓展到分布式计算的效率问题。据叶先生所说,即便是一个数据中心,其服务器利用率也大概只有10%到30%,而在待机的时候,处理器仍然消耗着20%的电量,其能源开销是一大笔浪费。

  叶先生展示了来自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当一个服务器/数据中心的计算利用率到了70%的时候,计算成本就会急速下降。所以为了达到效率,就诞生了网格计算,诞生了一种面向应用的计算资源的集中方式。而网格面向着某一个应用的方法,只适合于高性能计算。在面对很多任务以及庞大的互联网的时候,这种方式就不可取了。

  叶先生认为有了网络的支持,有了虚拟化手段,有了资源优化的需要,有了量级延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大环境就有了云计算的气候。用户不会管数据中心是多么复杂,云里雾里是无所谓的,用户只需要知道用起来简单方便就行。

  按照叶天正先生的说法,云计算是个底层结构,而它给上面的建设者充分的空间搭建平台。叶先生介绍了IBM的蓝云以及公共云、私有云的概念,并认为云计算的组成就是一些或大或小的公共云、私有云的整合,在不断的汇聚和融合中给互联网带来质变。

更多详细信息,请您微信关注“计算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