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洪水正迅猛逼近——迎接挑战的,是一种新的计算架构,被称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数据统计呈现这样一幅恐怖的数字洪流景象——2010年互联网上一天的流量就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0年所积累信息的100倍;未来十年,整个世界网络用户可以达到75亿,信息产业的信息量还会增长270倍。
数据拥堵危机此起彼伏:发生在3月11日日本地震的通讯瞬时拥堵,发生在中国春运高峰期的火车票采购,发生在网络高峰期的部分断网以及任何服务窗口的暂时性瘫痪。
“个人电脑时代即将让位于一个新的时代——公用运算时代。”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G.Carr)在《大转变》(TheBigSwitch)一书中,这样描述云计算时代,他比拟云计算的转变类似电力行业的变革。
其实,“浮云”已经飘到了你的身边,如果你是谷歌(Google)搜索、Gmail电子邮件的使用者,那么你已经在体验云计算雏形的服务了——那朵“云”,是由服务商后台的海量数据中心提供的;或者,你刚刚入手梦寐以求的“iPad”。恭喜你,这款乔布斯最得意的平板电脑,正是瞄准了云计算,在宣告了个人电脑(PC)黄昏末路的同时,它被业界评为行动最快的“云终端”。
美国著名的IT咨询顾问公司加德纳(Gartner),每年都会发表未来年度的IT十大战略技术排行榜。2010年10月份,在加德纳公司发布的这份榜单中,“云计算”继上一年夺魁后,再列榜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
2010年被称为中国云计算发展元年。在大众媒体和公共话语中,云计算赫然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入“云”成为2010年中国科技市场谈论最多的话题。从传统软硬件厂商,到IT解决方案提供商,直至互联网公司,几乎每一商家都推出自己的云计算战略规划。
尽管大型IT厂商纷纷将其挂在嘴边,每个技术人员似乎也都想围绕着“云计算”说事儿,然而要想用一句话说清楚,很难。单是“云计算”这个名字就足够浪漫,足够变幻。试想,如果把日常的自来水、公用电称为“云水力、云电力”,恐怕理解起来也会多了一层模糊不清。
无怪乎美国《视窗》(Windows)杂志前编辑迈克·埃尔根(MikeElgan)呼吁,“云计算这个新名词应该取消。它极易造成混淆、误导,完全是多余的和有弊端的。”
观察一下,所有围绕“云计算”的解释的确非常混乱。在此次专题的采访中,受访者给出的“云计算”定义版本——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两朵‘云’是一样的”。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大脑空空地享受“云”的服务——在电脑面前,我们能够从“奴隶”变为“将军”:不用马不停蹄地下载更新软件,不用提心吊胆地查杀病毒,不用煞费苦心地购买内存条,更不用打电话请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我们将丢弃存储介质如光盘、U盘甚至硬盘,一切数据、软件都在这片浪漫的“云”里面,你只需要一个浏览器,随时随地连接到“云”上,随用随取,按量按需付费。而互联网就是通向“云”的那架“云梯”,真正实现“IT即服务”的梦想。
中国云计算的蓝图呼之欲出:今年,中国有关云计算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投身到云计算的大平台。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被列入今年全国两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之一。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到167.31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81.4%,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600亿元。
然而,在云计算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时,有两种声音始终存在,ZiffDavis媒体集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主任段永朝将这两种声音分别定义为“呼吁派”和“质疑派”:呼吁派敦促尽快建立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质疑派则关注数据高度暴露之后,未来信息社会的垄断性、独占性和先导性的话语权争夺问题。
在科技领域,一个普遍现象是:人们会高估未来两年的科技成果,会低估未来十年的科技成果。在这场被称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热潮中,中国“云”落地将在什么时候?中国“云”当前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中国“云”的未来安全吗?
“这实际上是一种公用服务。”听到这样的判断,陈伟,这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点点头笑着:“这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