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云计算在我国的发展可谓风起云涌,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中国云”,让云计算实现真正“落地”就成为了我国软件产业迎来下个“黄金十年”的关键。
日前,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的《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已进入起草阶段,其中,云计算产业将被作为未来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角。继去年10月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之后,多个政企合作的云计算应用项目有望在今年落地。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赛迪网配图
“政企合作”再促“云”落地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赛迪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是强势政府,政府往往在产业发展中起拉动作用。此举能够加强国家在云计算产业上的统筹规划,扬长避短,从而可以尽可能避免各地方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问题,进而能够使我们的云计算产业能够快速的发展起来。
但他同时指出,政策出台后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实际上,各部委能够调控的是它们能提供资源的项目建设,对于地方自身建设的项目还是无法调控。
此外,针对我国“政企合作”的云计算发展模式,倪光南表示,“政企合作”如果是政府支持企业,为企业创造发展的优良环境是大好事,但政府不能替代企业,最终还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做。另外,这些大项目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使地方在发展云计算上少走一些弯路。
“平台模式”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利器
目前,很多地方在发展云计算的计划中都提到了建设云计算示范平台或者公共服务平台。在五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的内容中就涵盖了平台搭建,这无疑为地方发展云计算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今年4月,北京市“祥云工程”首个示范项目用友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启动。同时,上海市也正在积极搭建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平台,对接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云计算产业服务需求,扩大上海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示范辐射范围。深圳市也于去年与微软共建云计算服务平台。
倪光南向记者表示,云计算是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理想平台,包括Iaas、PaaS、SaaS等,理应是性价比很高的方式。但过去在中国,云计算服务虽然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却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并没有像SalesForce这样的企业发展出来。
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现状却是缺乏资源,信息化水平提升不上去,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诚信体系,中小企业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化建立在别人提供的平台之上。倪光南指出,“如果现在由政府主导或参与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有了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保证,中小企业就会乐意使用,这样,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平台可能会成为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强大动力。”
弯道超车 打造“中国云”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在“十二五”时期,云计算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并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加速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
“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这个领域还是在发展初期,技术、标准等等都没有形成垄断,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中国容易发挥后发优势。”倪光南说。
倪光南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十二五”使中国自主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发展起来,摆脱发达国家的垄断,为实现可靠、低成本信息化提供支撑。
倪院士进一步表示,云计算可以带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端设备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新一代信息产业建立在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十二五”五大云愿景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3年,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
最后,在谈及“十二五”云愿景时,倪光南院士给出了五大展望:首先,出现一批提供云计算核心技术的企业,使中国构建自主可控云计算平台、保障信息安全成为现实。其次,中国的政府、很多大企业、大部门能以自主可控云计算平台支撑其大部分或至少部分信息化,改变重要信息系统完全依赖发达国家软硬件的状况。
同时,广大中小企业能依托自主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现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第四,中国自主云端设备能打破Wintel垄断、在中国信息终端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带动国产基础软件、国产CPU的产业化。第五,中国在关于云计算安全、标准等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