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在中国落地,成为软件发展的新方向。这五年来,中国的SaaS应用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 问,记者近日采访了金蝶友商网副总经理陈武强、中金数据副总经理邹均、八百客总经理李智、奥林科技总经理陈震洲,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请评价一下,中国SaaS应用的现状是怎样的?
陈武强:我们研究SaaS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时SaaS对很多公司而言还只是个概念。这个概念在2009 年被炒到了顶峰,然后云计算开始走红,这对SaaS厂商是个利好消息,因为不管是SaaS还是云计算,关键都在于主机端应用,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从我们的 客户量来说,服务的订阅量这几年持续快速增长。
邹均:我刚回国不长时间,对国内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熟悉。据我所知,国外SaaS目前的发展势头很不错,对传统软 件造成了挺大的冲击。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比如像CRM增长率大约为40%,而传统的增长只有7%。而且最近这几年,国外针对SaaS公司的并购,已经达 到高潮,比如说CISCO买WebEx,便是通过并购,然后再重新包装。国外市场营销类SaaS软件,有很多细分,不单单是CRM,例如我们最近看到的现 金管理、金库管理等,都是通过SaaS这种方式来做。一些传统软件公司像微软,也在向SaaS、云计算这方面转型,一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另一方面把传统的 Office软件等以一种SaaS的方式展现出来。就连最不积极的SAP也发布了Business ByDesign这套SaaS产品。
国内的SaaS应用大部分还是集中在CRM市场,就是说还在复制Salesforce.com模式。但大部分SaaS厂商应该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 模式。之所以在复制Salesforce.com模式时遇到了困难,一方面与中国国情有关系,CRM的理念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但国内还是处在从以产品为中 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这种理念转型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跟这些公司的背景有关。Salesforce.com的几位创始人,之前在CRM已经有很多积累和经 验,知道怎样做SaaS方面的营销。而我们中国的一些公司,实际上不是特别会做SaaS营销。
李智:SaaS现在处于稳步发展期,而且发展速度也在稳步提高。2008-2009年期间,诞生了不少纯忽悠的SaaS公司,它们炒概念、炒技术,无视客户的需求,把市场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这两年随着它们的退出,SaaS的发展环境好了很多,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大家现在都默默地开发市场、做应用,踏踏实实做事,不再浮躁。当然炒作还是有,但炒的不再是概念,而是炒签约新闻、成功案例、解决方案等,已经真正把精力放在客户上面。
陈震洲:SaaS应该是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热起来,但中国SaaS的市场现状与中国传统软件业的现状差不 多,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愿为软件买单。中国软件市场的发育不太健康,绝大部分企业在软件领域的投入很少,还有很多在用盗 版,这是一个现实。所以说纯SaaS应用在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发展得不好
中国SaaS应用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武强:SaaS应用有以下三大成果。
第一,改变了格局。SaaS刚开始时,绝大多数人是怀有质疑的,而现在不但有了大量的SaaS应用,还有数百万的SaaS用户,很多人已经开始接受SaaS模式。
第二,多租户架构。我们刚入手开发SaaS应用时,租户之间的数据隔离和海量数据的并发访问性能是个大问题,开发过程中曾遇到不少挑战。后来我们总 结经验,推出了多租户架构,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从代码层面屏蔽了SaaS应用与普通应用的差异,用户只要按照不同应用的模式开发即可,完全不用考虑数 据隔离,也不用关心海量数据带来的性能问题。
第三,SaaS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手机应用商店,更像是移动运营商的BOSS。我们借鉴了三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SaaS的实际情况,解决了服 务租赁所特有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服务实例、服务试用、服务共享等。可以这么说,在SaaS服务平台领域,完全是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摸索出来的,没有捷径可 走。
但与此同时,SaaS应用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市场培育期长。与个人互联网应用相比,企业级SaaS应用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用户接受。其主要原因是企业业务相对复杂,不像个人互联网应用可以快速传播,这方面需要SaaS应用提供商作出更大努力。
第二,兼容性问题。服务与产品不一样,产品只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一个SaaS服务,从它上线开始就会有升级,尤其对复杂的SaaS服务,而每一次升级都需要向下兼容。
邹均:总的来说,SaaS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创造了一个可以跟传统许可权制度竞争的商业模式。实际 上,SaaS是从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发展过来的,在多用户支持、移动虚拟化、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克服了ASP的一些局限,在市场的覆盖广度方面具备传统模 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SaaS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运营体系、知识体系和大环境。首先,与传统软件应用不同,SaaS是一种服务,服务肯定要有运营的支撑体系,而且跟传统 的营销模式又不一样,对客户需求的管理,有它自己的特点;其次,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变成合适的SaaS模式是必须要探讨的,如果没有创新,只是简单地把传统 软件变成SaaS的话,就没有一套相对应的组织架构、人员技能,还会产生与客户使用习惯不匹配的问题;此外,国内的带宽跟国外相比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价 格昂贵,这限制了SaaS的普及。
李智:SaaS应用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客服流程管理、协同办公等。一提SaaS,早期 大家往往认为是一个简单化处理,以为就是一个OA。我觉得从实际意义上理解SaaS的话,它应该是大型管理软件的升级版,是将大型管理软件而不是一个工具 类的软件搬到互联网上。现在很多公司推的SaaS产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但我觉得真正的企业应用,还是需要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才能用,因为太小的企业如果用 SaaS做管理的话,反而是个累赘,还不如用其他管理类软件效率高。
陈震洲: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很多。以我们为例,之所以选择国际物流这个行业,因为它符合SaaS物联网模式。 国际物流使用传统软件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本身是一个需要跟同行、客户,包括海外目的港的物流公司进行互动的行业,具备互联网互动的特点。如果企业能提供 一套基于互联网SaaS模式的应用,那么这个行业里面的客户就愿意把以前的软件扔掉,从而为SaaS买单。与通用市场相比,行业市场传播会比较快,因为本 行业里的企业之间都比较熟悉(相当于一个社区,我们称之为商业社区),而且这些企业都集中在中国的港口城市,因此在这样一个垂直的商业社区里面进行推广的 成本比较低。此外,通过商业社区,可以在同一个行业里面,产生多个可盈利的增值业务。
但是,要想切入行业,必须具备一些行业背景,对这个行业要有很深的了解,或者有能够经营这个行业的团队。
当前SaaS还有哪些技术难点需要解决?
陈武强:对于我们来说,开发一个SaaS应用和开发一个传统应用是完全一样的,开发服务本身没有难点。就像前面提到的,SaaS的升级和集成是我们认为的难点,升级的难点在于合理控制需求边界,集成的难点在于降低成本。
SaaS服务不是孤立的,不同的服务之间存在集成需求,甚至还会和传统软件产生集成需求。集成的难点在于:SaaS用户都是低端用户,服务与服务之 间的集成订购过程必须足够简单,这涉及成本问题和技术门槛问题,用户期望的是点一下鼠标,但实际上涉及到太多参数,要做到“简单”很有难度。
每个SaaS服务上有成千上万的服务实例,集成时要考虑身份问题。为了实现SaaS集成,我们专门研发了数据交换中心,其本质是一个SaaS化的数 据总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能与ERP集成的在线订货系统。虽然我们做到了,但实现这种集成的成本很高,要把这个事情变得容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邹均:第一是标准化,标准涉及很多方面,目前并不统一,比如不同的SaaS之间怎样整合、怎样与传统应用或者企 业内部的应用连接整合等,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第二是安全,这是大家都比较忧虑的事情。对SaaS来说,数据的归属权在法规上有一些不确定性,这实际上 也是有待解决的难点。因为SaaS是一种服务,那么它就必然涉及服务合同中问责的问题,如果客户用的SaaS出了问题怎么办?在使用传统软件时,公司内部 一般有明确的问责机制,通过人工方式来建立合同和解决问题。但现在是通过互联网以网络的形式来使用服务,这方面的服务合同如何制订、怎样监管它的执行?我 觉得也有些技术难点要解决。
李智:在技术方面,SaaS已经比较成熟。我想谈的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从整个行业来说,大型企业对SaaS的态 度还是谨慎的,主要担心数据安全的问题,不愿意把自己最核心的技术、敏感数据等放到互联网上。客户在选择SaaS时,更关心的还是你整个公司的形象,包括 公司的实力。客户不会简简单单看你的系统是否安全,更看重的还是看你整个公司是否安全。
陈震洲:SaaS是有很大的技术门槛的,很多公司把SaaS想得太简单,比如之前做传统软件的话,如果需要个性 化,可以在本地完成。但如果是SaaS模式,将如此多的客户放在同一个平台上面运营,个性化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真正能把SaaS做大成商业化运营的 模式,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在技术方面多进行投入,才有可能让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快速得到响应,运营成本能够降到最低,我觉得这是中国很多SaaS公司面 临的技术难点。
从传统的架构迁移到SaaS,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陈武强: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租户数据隔离。使用多租户技术可以有效规避此问题,而如果自己从头做起的话非常困难。
第二,服务端性能问题。切忌把长周期的运算直接搬到服务端实现,一个能够承受海量用户的SaaS服务,每个请求完成时间必须小于3秒。如果一定超过这个时间,又必须放在服务端,那么就必须考虑采用一些对策。
第三,传统软件在局域网中与服务器端通信通常是不考虑流量的,但SaaS应用要通过互联网订阅使用,互联网的带宽很昂贵,省带宽就是省钱。
邹均:SaaS的业务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太一样,分为企业级和消费级。
企业级SaaS强调的是盈利模式,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做大。如果单单对某一家企业,可能传统方式的优势比较强。在SaaS这方面做的话,肯定要有一定 的规模。如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话,那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些企业有不同的业务流程,至于如何能做到一个可以支撑不同业务的SaaS,那就要回到如何配置来灵 活支持不同企业的问题上,这还是有些难度的。另外,企业级的SaaS应用,多数还是跟事务处理有关,所以对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较高。SaaS模式如果要做成 规模,实际上用到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对这种事务处理的支持并不是特别好,所以传统的数据库应用搬到SaaS,还是会有很多的技术困难 和挑战。
消费级SaaS实际上与创新和营销方式有关,因为这种模式一般都是要免费,这就涉及怎样做到交叉经营、怎样用一块收入来补贴这种免费的SaaS,这也是很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是要通过创新、通过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一些应用来赢得客户。
李智:至于迁移的注意事项,我觉得没什么太多可以说的,迁移的过程只是一件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更有 意义的现象是:很多客户端迁移并不只是简单地把老系统转到我们的系统上来,而是会尝试实现一些新功能。事实上,他们往往是因为有新的需求才迁移的,因为像 老系统做二次开发一般都需要一些费用,而且费用还非常高。而通过向SaaS迁移,他就可以用一个比较低的成本来获得一些新的应用。
陈震洲:就我们的客户来说,他们把业务迁移到SaaS,一般都要放弃原有的软件。我们会把他们的数据做一个迁移,帮他们导入原来的数据,但是大部分数据不需要迁移,可以直接用。
中国SaaS的未来路在何方?
陈武强:从概念上来说,SaaS不是新鲜事物,早已经被广泛使用,电子邮箱就是最典型的应用。客户是感性的,他 们使用一个应用的要点是:需要、服务好、安全、易用、低成本,而是不是SaaS并不是关键因素。因此,不是所有软件适合通过SaaS模式交付,SaaS应 用如果能够抓准需求点、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取得用户的信任基本就成功了。
我非常看好SaaS未来的发展。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技术基础、成熟应用和稳定的客户群。同时,借助当前云计算的热潮,SaaS服务厂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在云计算时代,我们相当于已经先行一步。
邹均:首先,我觉得一个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外包的模式,可以给客户提供比较高的价值。其次,就是数据安全的问题, 如何给客户提供数据安全的保证,这方面可能与一些监管环境有关,也跟相关安全技术有关系。再次,是运营环境,SaaS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现在很多时候,我 们是从电信这种传统的业务支撑系统来考虑,怎样能够找到一个比较适合SaaS和云计算的环境,而不像这种笨重的电信运营架构,相信将来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突 破。最后,就是生态链的问题,这值得国内SaaS厂商进行探讨。通过生态链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厂商的优势。目前国内SaaS厂商很多时候都是用一些 传统的方式来开发,然后把它变成SaaS,而并不是在整个云计算环境里面做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这样做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依托PaaS厂商提供的开 发环境进行SaaS开发,才是正道。
李智:SaaS近几年的发展,符合这样一条曲线:刚开始时增长较快,然后进入炒作期;接着泡沫破裂,进入低谷期;最后从低谷弹起,慢慢往上升。可以说,SaaS已经处于一个稳步发展的普及、上升阶段,并且会持续下去。
陈震洲:SaaS是我们下一个十年软件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软件业转向了一个运营和服务的模式。既然软件在中国没 有价值的话,那么软件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一个企业,它不太会愿意花十万、一百万买软件,但是如果软件能在管理上面帮到企业,能够让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那么还是有很多企业愿意来买单的。再加之如果一个公司的信誉、安全上能够让客户打消疑虑,那么这种服务的模式是能够被客户接受的,这个事实已经被很多企业 证实了。此外,SaaS模式不存在盗版,也不存在应收款的问题,如果能快速发展客户的话,今后的盈利模式、收费模式也会相对稳定,与传统软件相比还是有优 势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公司坚持做SaaS,就是这个道理。
今后SaaS的发展方向,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是跟做生意结合在一起。软件本身是个软生命,你需要把它做成模式迁移到SaaS里面去,让你的客户能够 做一些生意上的交易互动,也就是向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把客户集中到这个SaaS平台上面,通过将管生意跟接生意无缝对接,成本才能降低。另外,平台在交 易过程中相当于一个裁判,保证平台上面交易客户的信用,同时也是对他们服务的一个保证,如果有什么问题,平台可以出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