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云基地就像一个苗圃

每次去云基地采访,记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从25款云服务器下线到云箱的发布,层出不穷的与云有关的新创意、新产品,让每一个参加新产品发布会或到云基地参观的人都兴奋不已。从云服务器到云操作系统再到云箱,云基地正着力打造一条云计算的完整产业链。这是以前不曾有人做过的事,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云基地创始人田溯宁来说充满吸引力,也值得他再冒一次险,去品味第三次创业带来的甜酸苦辣。

田溯宁:云基地就像一个苗圃

聚合的力量

刘保华:云计算掀起了IT技术发展的又一次浪潮。进入云计算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运营方式甚至整个世界的交互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您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田溯宁:云计算将带来三大重要变革:云计算将大大降低IT的整体拥有成本,以前每TB存储的价格是两三万元,现在可能只有两三千元,以前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价格可能是两三亿元,现在云箱的价格大约为两三千万元,云计算将使每个普通人受益;云计算的出现将使IT基础架构产生重大变革;以前,互联网上充满了大量的信息碎片,但是在云上,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会经过编辑、梳理,更便于搜索,云计算这种应用模式对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业务转型与提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技术与服务是分开的,用户关注的是能否买到一台称心如意的服务器。在云计算时代,技术与服务是密切相关的,没人会在意云箱中用的是什么样的芯片、硬盘。云计算将冲破传统技术架构的限制,在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保华:涉足云计算领域的厂商很多,但是大多数厂商都是浅尝辄止,形成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十分困难,而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所有后台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样十分困难。您正在从事的云计算产业链整合的事业也充满了挑战。您创建云基地的初衷是什么?

田溯宁:当初在亚信和网通工作的时候,我看到电信运营商为避免管道化而不懈努力,互联网厂商也为在网络上实现不同的商业模式而煞费苦心。当时,有的互联网厂商提出,不仅要在互联网上提供语音和数据服务,而且要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但当时受技术和应用条件所限,人们不可能将服务器、软件等集中在一起,计算和存储资源池化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2001年,我与雅虎的杨致远相识。虽然雅虎与网通的合资公司没搞成,但我和杨致远本人成了好朋友。后来我离开网通转做投资,但是希望在互联网方面做些事的想法一直挥之不去。在与杨致远聊天时,他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操作系统只能管理一台机器,当云计算出现后,操作系统能管理几十台、上百台甚至上万台机器。在实现虚拟化后,计算与存储资源变成分布式的,而且非常便宜。在云计算时代,芯片变了,操作系统变了,存储变了,计算的价值也变了。正是受此观念的启发,我涉足云计算领域,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

云计算的目标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实现,而且到了我这个年纪,也不可能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于是,我利用自己在投资方面的经验,运用投资工具,希望构建一条云计算的产业链。构建云计算产业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利用资本的优势将企业建立起来,政府部门在政策、办公用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这使得云基地很快建立起来。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云基地的员工已经突破1000人。

运作企业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心得,那就是一定要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就是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进而步入一个收支平衡的良性发展循环。做什么样的云计算产品才能立竿见影呢?最终我们决定与美国超微(Supermicro)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天地超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地超云),主打云服务器产品。我们的云服务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比如淘宝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都采用了我们的云服务器。

云服务器只是云计算产业链条上的一个节点,与之相配合,软件是另一个重要的节点。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友友系统)进驻了云基地。软硬件齐备以后,云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之后,我们又创立了北京天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云科技),专做系统集成。至此,一条云计算产业链的雏形已经显现。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公司都聚集在一个楼里。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样可以方便大家在一起交流。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我希望做一个组合,将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服务等都整合在一起。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在一起深入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云基地就像是一个苗圃,它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要聚人气、聚产业,并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垂直整合

刘保华:针对云计算,包括惠普、IBM等在内的许多厂商都在进行产品的垂直整合,服务器、存储、网络甚至软件都被整合在一起,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您如何看待这种发展趋势。

田溯宁: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必须做垂直整合,软件与硬件的整合就是一例。在业务层面,云基地既做垂直整合,又能保证各个公司独立运作。

云基地现在有三个核心支撑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设施和硬件。接下来,我们也会仔细评估要不要做云存储、芯片或交换设备。云计算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应用的改变。随着各类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IT基础架构以及终端产品的形态都可能发生变化。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可以让用户获得更好的应用体验。

刘保华:有人认为,面向云应用的服务器应该是通用化、标准化的,不必专门为云应用定制服务器。云基地建成后首推的产品就是云服务器。您如何看待云服务器的通用化与定制化?

田溯宁:云服务器是具有特定用途的产品,即面向云应用定制的服务器。许多大型的互联网厂商都采用定制的服务器,而传统的服务器厂商通常不提供这种定制化的服务。定制化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对产品进行改动。这是通用服务器做不到的。

高性能计算、视频、搜索等应用的需求不一样,因此需要不同种类的服务器。服务器就像是发动机。在主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汽车、飞机,可能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而在云计算时代,不一样的应用使用的是不同的发动机。未来,将有更多种类的“发动机”出现。

处于发展初期的云服务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未来,服务器的形态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国外已经有厂商推出了新型的服务器,它突破了传统服务器“U”的概念,在一个大的箱体中把CPU、缓存等做成一个个资源池,而部件的连接和交换都通过统一的背板来实现。再比如,服务器的散热技术也有很多创新。一些研究机构通过在服务器的主板上贴一层特殊的薄膜,利用虹吸现象将热量直接排出去。

云服务器要走先垂直整合,再水平扩展的发展道路。垂直整合可以帮云服务器找到精准的客户群,而水平扩展可以有效降低云服务器的成本,扩大应用规模。

以前,服务器市场被几个大厂商垄断,而在云计算时代,这种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在政府的支持下,云基地正着手建立一个年产50万台服务器的生产基地。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亚洲最大的服务器生产基地。

找到应用抓手

刘保华:云落地的关键是找到应用的突破口。目前,云基地已经拥有了比较完整的云产品线,未来在云应用方面又有何打算呢?

田溯宁:寻找云应用的突破口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系统集成入手,发挥天云科技的力量,发掘一些最适合云的应用。第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是相互渗透的。未来,移动终端与云如何结合,是通过短信的方式,还是SNS的方式,这些都值得深思。我想搞一个针对云应用的投资基金,比如投资50~100家小企业,主要是探索智能终端的应用。这些应用必须是基于云的。对我们来说,找到一些适合云的简单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一些好的云创意来自于一些小公司。第三,云应用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这需求我们不仅要了解行业用户的需求,而且要在应用上不断创新。

刘保华:无论是在个人消费者市场,还是在企业级市场上,应用商店的模式都受到了厂商的追捧,苹果App Store、谷歌Android Market、惠普App Catalog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云基地有哪些想法?

田溯宁:我们现在经常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我们希望找到这样的企业,它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能把云应用做起来,但是它缺少资金、人力或者没有支持其应用开发的庞大的基础架构。这种企业是我们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比如友友系统就是这样的典型。我们可以为这类企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它成长得更快。第二种,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企业,而某个产品或某类业务又是我们必须做的,那么我们只能自己做,比如天云科技就是这样的典型。第三种,如果前两种方式都行不通,那么我们会考虑与国外厂商进行合作,比如天地超云就是这样的典型。当然,我们首选的还是第一种商业模式。

未来3~4年,业内会有一次云应用的大爆发。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或多个“杀手”级的应用,它们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在价格、可扩展性、可用性、节能等方面的优势。

刘保华:现在,云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下一步,云基地想在哪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田溯宁:云计算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云计算产业链条上的各方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说到突破点,就还要谈到应用。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特别简单的而且具有很高渗透率的应用,比如类似云Excel这样的产品。如何找到这些应用,到哪里去找这些应用是让我们感到最困惑的事,而商业模式并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刘保华:在云计算平台上,软件的管理会变得非常复杂。云基地在软件方面有什么发展计划?

田溯宁:我本人有很深的软件情结。当初在亚信工作时,和我一起奋斗的很多同事都是做软件开发的。软件的开发确实很难,但是在每个重要的技术转折点,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软件都是由几个人开发出来的。比如,Hadoop就是由11个人开发的,它现在已经成了业界的一个标准。

从事云计算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友友系统如今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某平安城市项目需要安装50万个高清摄像头,最大数据存储量达到60PB。友友系统的软件受到了该项目用户的青睐。在软件方面,云基地还与趋势科技进行了深入合作。我们现在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软件架构师。

记者手记

再吃一顿创业饭

采访田溯宁的时间定在6月21日的下午,在此之前,田溯宁盛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不过这顿午餐不是安排在哪家高级餐厅,而是在位于北京亦庄的云基地的食堂。按田溯宁的话说,大家可以在一起吃一顿创业饭。有过亚信、网通两次成功的创业经验,如今身兼投资人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田溯宁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而且依旧充满激情。

在采访过程中,田溯宁虽然几次表示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在一线冲锋陷阵了,但是从其言谈话语中仍可感觉到,他全身心扑在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上,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在云基地,每周二晚上是田溯宁与基地的技术骨干们吃饭、聊天的时间,雷打不动。通过这种交流,田溯宁不仅可以了解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头脑风暴”还能受到启发,找到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

“云计算说得多了,人家会认为你在忽悠;说得少了,又担心说不清楚云计算这个复杂的问题。”田溯宁坦言,“所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更愿意采用一种共同探讨的方式。”虽然业界对云基地这种模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田溯宁本人似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仍然按着既定的思路,从硬件、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三个基本点入手,如今又在积极寻找应用的抓手,最终希望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

云基地有国际化的决策和管理团队,有软硬件紧密集成的平台,还有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并且坚持少说多做。有了这样的基础,云基地怎么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