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外包产业,人力成本最高,高到足以使行业翘楚东软集团利润下降将近1/4。向云计算转型,并不能为公司成本问题减压。东软的云计算却面临难题,其产品得以投入应用,仍需较长的时间。但目下管理层及大股东的密集减持,已预示着公司近景不佳。
人力成本影响利润
软件外包产业,人力成本最高。过去一年多,东软运营成本与管理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东软财报显示,公司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研发、收购、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其中,2010年财报显示,受困于工资上涨,东软人力开支已占其总成本的40%。2010年东软营收近50亿元,同比增长近18.5%,净利润4.85亿元,却下降24%。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对此,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表示,中国软件工程师的低成本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而且这个行业每年还会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他认为,“靠省工资的企业,没有希望活下去。”未来几年,还将连续给员工加工资。
工资要增加,成本要降低,唯有从人员数量着手。刘积仁说,东软面临三大转变,即从人力规模为基础的增长转向知识资本驱动的增长、从以技术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向客户价值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从以中国为中心转向以全球市场为中心。
在刘积仁看来,这三大转变,须以向云计算转型为一把钥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已不是10年前、20年前所能比,如果你忽视互联网与云计算,将不会有机会。”他说,东软会做好准备,包括继续并购,以应对这个“可怕”的大机会。
据称,刘积仁与东软其他高管们,已经言必称云计算与物联网。
东软集团BCC公关策划部部长杨喜文3月28日曾在个人微博中表示,“#IT领袖峰会#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接受凤凰网专访。东软在国内一些城市启动健康城市计划。PS:东软健康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前端是物联网,后端是云计算。”
掘金云端的挑战
“在政府支持云计算的今天,东软布局云计算是理所当然的。”资深IT观察人士曲晓东说。他指出,云计算产业很大,很多企业也是跟风说做云计算,但也不可能全面涉及,东软可能只做云计算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看东软从何处切入。
刘积仁称,东软新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汽车电子、移动终端与医疗系统三大业务,报道称,该公司已在医疗健康服务、汽车远程服务、位置服务等领域拓展云计算业务。刘积仁表示,中国健康医疗领域的增长空间相当巨大,东软十分看好中国医疗保健的巨大潜力。
东软面向医疗健康行业的“熙康”计划去年已经启动,它将推动东软从B2B模式转向B2B2C,从而面对一个庞大的大众市场。这是东软集团“云计算”战略的核心布局。
至于成果,据东软方面称,“熙康”目前已在上海等全国许多核心城市、海南等农村市场落地,刘积仁说,“目前我们正在和公立医院合作,未来将走向社区、家庭。”他还透露,已有部分海外项目。
然而,据在某券商评级的晨会上表明,东软也存在着“熙康业务拓展低于预期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作用医疗行业用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靖翔则认为,医疗行业未必是云计算的最好突破口。
马靖翔表示,老牌三甲医院都已采用His系统,服务器和数据库运行已稳定多年,出于安全考虑,如果没有必要,甚至多年以前老系统也不敢换。而对一些云计算这样的新技术的尝试,目前也只能是在非主营业务中尝试,主营业务仍然以连续、稳定、安全至上。
在马靖翔看来,东软在医疗行业掘金,很难说服老医院在主营业务的系统中启用目前以云计算为时尚的新技术,而只能开拓新建医院的市场。“但新建医院对厂商的选择,也同样会以市场覆盖作为主要参考。”他进一步表示。
马靖翔还指出,“信息孤岛”是医院信息化的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医院对医疗资源的安全、保护极为重视,其壁垒也并不是很容易打通的。
他认为,从微观角度来看,医疗云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率先应用于医院的,应该还是“桌面云”。
曲晓东同样认为,云计算的实际应用没有那么快。他指出,目前做云计算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未雨绸缪,由于用户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制度欠缺等问题,云的真正部署实施还有距离。他预计,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至少还需要3-5年的积累。
东软公共健康服务解决方案
马靖翔承认,东软研发的实力,是其进军云计算的一大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完善,其在医疗行业也有大发展的。
曲晓东则指出,软件外包的打拼,让东软有SaaS的基础,但PaaS却是东软的一个坎。当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云计算分三个层次,分别是IaaS、PaaS和SaaS,即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
由此,对东软而言,云计算作为一个需要培养的工程,产品线的完善,市场的开拓,用户的接受程度,这些问题都意味着东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克服。其过程,无疑也还需要昂贵的人力成本。
刘积仁称要继续并购,他此前曾放话“并购对东软来说是每天的日常工作”,曲晓东预计,东软有可能通过并购来解决如PaaS的挑战。据IT商业新闻网记者了解,东软已和日企NEC为云计算成立合资公司。但在业界看来,NEC同样也不是“云端高手”。
另外,并购可以提升企业的实力,但并购同样让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及整合的挑战。
回报仍然遥远,花钱却在眼前。东软的云计算转型,究竟如何解决成本压力?截止发稿期,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并未作答。
总裁带队巨量减持
东软似乎对云计算信心满满,并不认为PaaS会成为其飞升云端的障碍。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在采访中谈到,东软的一个分公司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在大连、沈阳、成都、南海等东软基地都设有数据中心。因此东软在建设云的物理平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卢朝霞说,整体上看,东软已经具备了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的能力。在物理架构搭建起来之后,东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各个产品线和业务“云化”,变成真正的虚拟计算,按照虚拟化战略进行布局,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
然而,卢朝霞的信心,“云计算”概念在东软的盛行,与多名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减持公司股份套现千万元的行为,形成微妙的对比。
据上交所信息披露数据显示,7月22日,东软集团总裁王勇峰以11.20元的价格抛售公司股份72.406万股。其后,东软集团随大市下跌。
7月26日,东软集团又登上大宗交易榜,出现3笔合计超过100万股的成交,成交价为10.90元。分析认为,分散又密集的减持,很有可能是大股东的手笔。
在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密集减持的同时,王勇峰之外东软集团还有2名高管亦通过二级市场的减持。数据显示,东软高级副总裁兼财务运行官张晓鸥、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以及王勇峰近期轮番减持公司股份,三人分四次合计减持近117万股,套现约1320万元。
尽管消息面上有“云计算”概念支撑,但管理层及大股东如此密集的减持,其带给东软股价的实际压力不容小视。哪怕是以高管改善生活为理由,依然会动摇市场对公司的信心。此前九大高管“因小孩上学要花钱”而精准减持的汉王科技,备受媒体与业界的口诛笔伐,股价大跌。
虽有前车之鉴,管理层及股东仍然巨量减持,这对东软究竟意味着什么?东软相关负责人也未向IT商业新闻网说明。
一位投资界资深人士则表示,由于高管远比普通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东软集团众高管的频繁减持,或许预示东软将面临的是不如意的业绩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