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半年多前在数倍薪金诱惑下加盟高朋网的员工,或许没想到这家中国团购市场“混血儿”的裁员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8月4日,记者从多位高朋网内部人士处获得证实,高朋网近段时间正经历连续性规模裁员。“最近差不多每周都会有人陆续离开公司。”一位高朋网中层员工告诉记者,裁员从7月份到现在,仍在进行中。
“这些(裁员)都是通过公司内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的,知道的人很多。”8月3日,另外一位刚离职的高朋前人事部门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实际上近几个月来裁员有好几次,我记得最清楚的是,6月份的时候要求各个部门的主管都拿出5%的裁员名单,然后HR开始找名单中的员工谈话。”
高朋网由美国团购鼻祖Groupon和中国最大互联网企业腾讯合资组建,强大的股东背景令其在中国团购市场备受关注,而此番裁员则为外资互联网企业的所谓“中国滑铁卢”增添了又一新鲜案例。
对此,高朋网首席运营官(COO)欧阳云在8月3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给出的说法则是:“高朋网没有进行规模性裁员,而是进行正常的人员调整。”
高朋网人事动荡
“各个部门都在裁人,不少三线城市的点将直接被撤掉”
欧阳云告诉记者,确实有一定的销售人员因为业绩不达标而被正常调整,而且裁员只涉及销售人员。
不过,这与记者获得的信息并不一致。“4月份开始就有一次裁员,当时是针对销售部门,5月份的时候也在继续。”上文提及的高朋网前人事部门高层表示,“而到了6月份,多个部门都被要求有5%的裁员指标,而不仅仅是销售部门。”
“各个部门都在裁人,高朋在全国40个左右的城市有布点,目前不少三线城市的点将直接被撤掉。”而上述高朋网中层员工则向记者透露,“拿上海办公室举例,和他一起最早一批进公司的人中,目前剩下的不到十几个。”
“有一些是正式员工被裁的,还有大部分员工是在试用期到期后公司不继续聘用的。”该高朋网中层表示。
记者从高朋网内部员工处了解到,由于当初高朋网和中方员工签署的是为期三年、试用期6个月的劳动合同,目前最早进入公司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员工陆续到了需要转正的时间,而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员工仍然在试用期。
而这一点也从高朋的正式声明中得到了部分证实。高朋方面表示,高朋发展迅速,新入职员工很多,其中有人未能通过试用期,也有新员工因为不适应公司业务或文化,或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方向而辞职。
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谢向阳表示,试用期也属于劳动合同期,如果公司在合同期内解除和雇员的雇佣关系,就可以被视为裁员。他补充说,如果是大规模裁员,公司注册地所在的劳动监察部门应当可以予以警示。
从高调招募到低调裁员
当初外方草率招募的员工,中方认为很难管理,并且鱼龙混杂
“当初招人是有指标的,现在裁人也是有指标的。”上述高朋网前人事负责人表示。
2011年1月,Groupon通过与腾讯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团购市场。2月底,高朋网在经历多次中外双方的合作波折后,终于正式上线。代表Groupon对高朋进行投资管理的是德国Groupon My City Deal公司。它在2009年3月被Groupon收购,并成为Groupon海外市场拓展的主要执行方。
强大的股东背景,让高朋网当初在人员招募上高调出击,并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多达3000人的团队。
为了吸引大批人才,高朋网当初高薪聘请其业务团队,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可以得到每月底薪2万-3万元的丰厚待遇,即使基层销售人员,每月底薪也在2500到3000元左右,高出本土团购网站一大截。
“当时Groupon My City Deal总经理Oliver Samwer很清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网络公司要做出业绩根本不可能,所以他通过急速扩充人数,希望让投资者觉得Groupon在中国市场已经很成熟了。”一位高朋网内部人士如此分析。
与最初外方把控大权的情况不同的是,半年多以来的时间内,中方高层正在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对于当初外方草率招募的员工,中方认为很难管理,并且鱼龙混杂,裁员于是浮出水面。“一开始只是变相暂停招聘,规定薪金涨幅,后来就变成裁员了。”一位前高朋员工表示。
与此同时,在高朋初创期由德国方面雇佣的外籍员工,大部分已经去职。“由于业务发展不好,许多外籍高管有的也没事做,因为种种原因离职了。”上述高朋网中层表示。
“欲速则不达”
“原来我们和客户的合同都还是英文翻译的,有很多条款完全不合中国国情”
“高朋这半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经历,我几乎都亲身体验,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上述中层人士笑言。
根据Marbridge咨询的数据,高朋网每个月花在谷歌和百度的广告支出达1500万元,而这一数字相当于其每月销售额的很大比例。如今伴随着裁员的推进,其广告支出也同时在萎缩。
“欲速则不达。”上述高朋网中层表示,“现在整个团购业几乎没有能持续盈利的,而高朋的情况更糟,整个战略让我很失望。”
而一直困扰高朋网的中外运营思路差异也为其目前的境况提供了注脚。该中层透露:“中国的团购市场很多东西是老外看不懂的,比如即便贴钱也要赚人气的亏本买卖,老外想不通,他们会问宁愿亏十几万一单的生意为什么要做。”
“原来我们和客户的合同都还是英文翻译的,有很多条款完全不合中国国情,后来也改成了中文版本的。”一名基层销售员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