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ka瞿人琦:从创新到频临死亡

编者按:自从Instagram火了之后,大批基于图片分享的应用迅速在国内外走红,有些定位于社区化的照片分享、有些定位于新闻图片介绍、有的细分到主要基于朋友间的私密聊天等。有时候机会并不太会兼顾每一个人,领先者有时候也会失败。那么在国内外同质化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处理好创新与模仿?一个当初的领先者在竞争中为何渐渐处于下风?

本期talks访谈,我们采访的是Bannka合伙人瞿人琦(Dennis Chu)。

之前和瞿人琦一直用英文邮件联系,他更习惯我称他它为Dennis(TechWeb配图)

cloud是一款有争议性的产品,未来能否杀死Android Market?(TechWeb配图)

关于产品创意

2009年7月,Dennis和合作伙伴Alex在做Vanti.ca, 这是一个提供随机约会服务APP,用户按一个按钮,就出现一个异性用户。后来团队觉得需要一个迅速拍照并且上传的组件,两个人认真讨论这个主意,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做一个独立的产品。

如果很多人都把自己随手拍的照片能够轻松地上传到网络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看到;如果这些图片的排列不是矩阵,而是像Twitter那样是一个时间线会怎样?于是团队决定做一个图片的时间线,让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可以上传拍摄的任何东西,而且是不需要滤镜渲染过的真实的照片。

当时团队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商业用途,只是想让全世界每个人的琐碎生活如果能够被轻松分享,每个人可以看到别人分享的生活与工作等。

这在现在看来,想法太简单了,每一个“即拍即传”的APP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这些,不过如果你看一下上线时间,Bannka上线时间是2010年7月,而大名鼎鼎的Instagram的iPhone版正式登陆苹果应用商店是在2010年10月6日凌晨。

可以说Bannka强的了先机,但是上帝和这个只有两个人的设计团队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Bannka.com由来

这个词在几乎所有西方语言和中国拼音中都几乎一致,来源于一个非洲土著族群,Dennis觉得简洁而有异国情调,这样才能为实现全世界的用户乘坐这个“全世界的图片时间线”的目标。听从了一个朋友建议,购买了一个com的域名,并模仿斯堪迪纳维亚语的拼写改叫Bannka.com,这时是9月15日,团队获得这个域名的日期。

Bannka危机

团队是一个2个人的微型团队,正在计划对Bannka完善功能的时候,却发现,留给两个人的时间不多了,一个日渐庞大的对手出现了。2010年10月6日,Instagram发布,到2011年1月,Instagram的下载量已突破100万。

对Bannka来说,虽然产品设计的思想和初衷与Instagram不同,但Bannka已不在是领跑者,国内的copy-preneurs复印机器也已经开动,而且几乎都有资金支持(当时,两个人没有打算过早的引入天使等支持)。

Bannka此时主要面对的是国外用户,没有做中文版本。团队紧急修改发布中文版,无奈的地发现先发优势已经丧失,而后期推广又受制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无力大规模宣传推广。到了2010年底,团队决定出售Bannka来挽回部分损失(由于种种原因Bannka最终没找到团队可以信任的买家)。

未来的路

在中国创投最常问的问题是:新浪做这个怎么办?微薄也可以发图片,你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腾讯做这个怎么办?要是你成功了,他们模仿你,把你“弄死” 怎么办?

人们有可能通过使用Flipboard这样的软件集成来自Facebook、Twitter、新浪微薄的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来了解此刻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那么Bannka也将存在下去,这些喜欢使用它的人将继续使用它,也许它有一天他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团队目前仍坚持把Bannka做成一个全世界的手机实时“图片新闻”网站;Bannka具有“新闻性”,而Instagram更加“艺术性”,而微博有的是“社区性和娱乐性”。他们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他们应该能够共存。

如果你认为一个纯粹图片的状态更新服务是无聊的、甚至没有必要的话,那么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了Twitter, 还会出现Instagram?

图片是一种状态更新,有消息隐含在其中的,有一个time line(时间线)贯穿其中。

目前Bannka还在运营,主要用户是美国人,服务器也架设在美国。

转向:cloud

cloud是一个点对点应用分享服务,易于使用,同是也许是一种有争议的方式,他让用户上传自己手机上的应用文件,并把下载链接分享给朋友,甚至是社交网络上的任何人,无需谷歌电子市场或者其他任何市场。

这听起来很有前景,但是Android Market和开发者们或许不会允许这件事发生? 云团队会不会被告得当掉裤子,最后关张了事? Dennis坦言自己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你可以和他们的朋友分享交换软件,无论是否允许,无论有没有云。

因为这是一种分享。

关于抄袭、微创新、灵感的思考

“从别人那得到灵感,这是学习过程。但是如果连像素级别都不做修改,这就是抄袭” Dennis如是说,对于“微创新”他认为这需要整个团队有很强的攻城略地的能力,别人出来了,马上改,并且做得比原版还要好,细节处理恰当,才能吸引用户,这也算是一种能力。举个例子,比如买辆汽车,你把里面的音响设备换了,加上点小装饰,他还是汽车,只不过用户体验效果好了,这叫微创新。如果你买了个沙发,想办法让他飞起来了,这才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创新需要自由的思想,要达到硅谷那种创新,需要宽容,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宽容。在硅谷总会有人给你鼓励,即使你失败了,人们还会很尊敬你,反观国内,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创业的目的不只是创造金钱,还有价值,钱只是副产品。这如同商业最基本的是创造价值,而价值又不能直接用金钱等同衡量的道理是一样的。

Bannka体验地址:bannka.com

cloud APP地址:Http://apponclou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