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远见、阿里云手机、小米手机,接踵而至的国产品牌“云手机”,撩拨着国内手机圈内人的神经。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阿里巴巴和小米公司,一进入手机领域便似乎开辟出一条以“云”命名的新的竞赛通道。
云手机风起云涌,成为业界和普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过云手机真正最应被重视的“云”服务却让消费者云里雾里,不少专家发出的声音是,“这仅仅是概念炒作”。
炒作痕迹浓厚
阿里云手机推出的云操作系统阿里云OS,被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只是对安卓系统的深度改造。而其明贬目前市面上普通智能手机的宣传方式,更被一些专家认为并不高明。
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表示,阿里云手机宣传策略中忽悠成分居多。其宣传页称,阿里云智能手机可实现“通讯录备份到云空间,并可轻松还原”,而智能手机需要“花3个小时一条一条重新录入”。实际上,略微熟悉智能手机应用的玩家都知道,通过多种第三方软件,通讯录的备份与同步可以轻松实现。
再比如宣传页称阿里云智能手机“内置地图、周边找店,随时随地看点评,找优惠”,却认为智能手机无法做到。实际上为数众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早已习惯了下载一款类似“大众点评网”这样的应用,来实现上述功能,此类应用的数量在电子市场中每月都在增加。
实际上,“炒作”的背后,云手机在功能上并没有体现出比智能手机更多的优越性。阿里云手机与小米手机主打的“云聊”功能,通过智能手机上的一些在线通话、视频聊天软件也同样可以实现。阿里云手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款网购手机,淘宝聚划算、淘宝比价、淘宝手机旺旺等均是阿里巴巴集团自主开发的消费级应用,面向人群比较狭窄,也没有第三方参与的健康生态链。
“买得起养不起”
此外,消费者会觉得最不实用的一点是,使用“云手机”将耗费太多宝贵的流量。这主要体现在“云存储”功能和软件自动更新上。“华为与阿里云手机分别为160G和100G的云存储空间,个人手机用户实际并不需要将这么庞大的数据量上传到云端,除非有很强的商务需求。况且在如今流量宝贵的国内网络环境下,传输这样的数据所产生的费用用户难以承受。”据推算,按照目前运营商最优惠的收费标准计算,将160GB的文件存储到“云”,流量费就高达几千元。
据一些测试人士称,阿里云手机滑动到主屏分页面、未浏览网页、未登录客户端,页面上的应用就会网络链接,会看到3G流量走得很快。如此用户体验或许很难称得上舒心放心。
另外,在一次艾媒组织的消费者实际调研中,80%的消费者认为作为国产不知名品牌,小米手机1999元的定价太贵,双核等配置不足以支撑购买的理由。而阿里云手机2680元的定价则显然更甚。通过网络销售的小米手机,其线下售后维修服务等更留下一串问号,令业内对它们的销量无法看好。
别被苹果和谷歌忽悠
也许很多人从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做手机,联想到了谷歌收购摩托,一些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将是大势所趋。至于“云手机”,苹果推出的iCloud似乎也指明了方向。而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互联网企业一窝蜂去投身‘云手机’,可别被谷歌和苹果忽悠。其实谷歌收购摩托主要是销售手机以外的目的,苹果推出iCloud本身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对于其他厂家而言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张毅如此看待苹果“陷阱”论:“苹果一贯的作风是很善于恶炒某个概念来加强外界的信心,尤其在乔布斯离任的当口,苹果需要讲一个关于未来的更好的故事。实际上iCloud提供的云服务,也是概念多过实质。国内企业总是想学苹果、学乔布斯,却找不到独特的实践方式,很可能只是踏入这一个‘云’的陷阱。”
观察苹果与国内品牌抛出“云”概念的时机,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对比。苹果是在iPhone、iPad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及App Store应用软件商店已经建设得很好,市场占有率上佳的情况下推出的又一项增值服务。而国内厂商在大炒“云”概念的同时,却要回过头去面对仍显残缺的终端销售、应用商店建设。
云手机出山过早
是否通过谷歌收购摩托,就能轻易认为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将是大势所趋?张毅认为这其实谈不上是一笔好的收购:“谷歌收购摩托,实际看中的是后者的专利,卖不卖手机应该并不是谷歌重视的。互联网公司经营的是轻资产,而不适合经手手机业这种重资产,一旦沾上就很难脱手。阿里巴巴卖网络服务,无需面对库存、资金周转等问题,而如果卖云手机,将面临手机大量库存、积压成本,为其拖累。”
至于作为设备厂商的华为,本身没有云业务,目前还在建设中的自由应用商店仅有2000个APP。
无论如何,“云手机”已开启了又一场博弈的序幕,只是现在看来其被引入消费有过早之嫌。“真正的云手机应该要做到实时在线,一切操作都在云端实现。国内3G网络流量资费在四五年内不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相信至少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它的概念才会逐渐变为现实。”张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