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在华迟发“云计算”路线图

在“大象”的转型过程中,软件业务部门从一个昔日的新手,渐渐转变成一个身手老练且极具竞争力的部门。这其中,从2006年起开始布局的云计算无疑是IBM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或许是对“智慧地球”的过度执著,以至于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IBM仍让外界感觉它在这方面有些落伍。现在,“蓝色巨人”要开始扭转这一并不准确的认知。

8月23日,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上海宣布成立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他向《IT时代周刊》表示,该事业部将整合IBM软件、硬件、服务、研发等各部门的资源,发挥整合优势,提供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此强化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这是2008年以来,IBM在中国推出“智慧地球”战略后,第一次在中国专门设立云计算业务部门。同时,钱大群还发布了IBM的“云计算”路线图。

截至目前,业界仍对云计算在现阶段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存有争议,但未来人们必定生活在“云世界”,却是各方共识。所以,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微软、亚马逊、谷歌、惠普和戴尔等IT巨头各自展现“肌肉”,频频在公开场合标榜自己的公共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甚至连与“云”不沾边的苹果都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iCloud云计划。业界在对这些公司评头论足的时候,也不禁心生猜疑:IBM在云计算方面到底作何打算?

事实上,IBM是云计算最早期的倡导者,在很多年前,IBM就开始提出网格运算等当时在市场上看起来似乎还很新的概念,这是云计算的雏形。

IBM很早就开始在公司内部实施云计算战略,并已经从云计算的实施中受益,IBM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很多云计算平台,其中的BlueInsight,是全球最大的业务分析私有云技术,为IBM节省了数千万美元。

看似一向在云市场“低调”的IBM这次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根据钱大群提供的数字,IBM仅2010年就在全球实施了2000个私有云项目,IBM云平台已拥有1900万个用户,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80%使用了IBM的云计算服务。此外,IBM还在全球投资建立了5个云中心和12个备份云。

既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IBM为何迟至今日才隆重公开自己的云战略路线图?并且,在业界仍存争议的前提下,IBM能把云计算概念解释清楚吗?和竞争对手相比,IBM云计算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

彭明盛“拯救”了云计算

熟悉IT历史的人才会知道,是IBM董事长彭明盛对谷歌的一次“意外”访问而令云计算有了生路。

2006年,网格计算(云计算的前身)正大行其道,谷歌全球运行的计算机网络已形成集群,谷歌内部把这种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称作“云”。那年秋天,谷歌的青年工程师比希利亚向时任谷歌CEO的恩里克·施密特提出了一个想法:利用自己20%的时间(谷歌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回到学校启动一门课程,引导学生们进行“云”系统的编程开发。施密特通过了这个计划,并在谷歌内部将其命名为“谷歌101”。

2006年11月底,比希利亚开始在自己的母校华盛顿大学推广“谷歌101”计划。2007年的整个春天,有关这门课程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大学的院系也开始要求参与。

这为比希利亚出了一个难题,扩大“谷歌101”计划的规模,就意味着“云”集群的规模将要以几何级数递增。但谷歌公司并不准备彻底放手让学生们随意访问运营着自己106亿美元业务的计算机集群。“云”技术的推广面临夭折。

然而,突访谷歌大厦的彭明盛帮助比希利亚解决了烦恼。

据称,彭明盛和他所率领的IBM团队在与施密特以及包括比希利亚在内的十几名谷歌工程师座谈交流时,他们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讨论着“云计算”。

IBM一直希望部署“云”系统来为企业客户提供数据和服务。与此同时,在彭明盛的领导下,IBM已经成为Linux系统等开源软件的领先倡导者。这是“蓝色巨人”在软件战役中的重点,尤其可在对抗微软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谷歌和IBM在“云”上合作,它们将有机会共创“云计算”的未来。

当彭明盛结束访问离开谷歌时,比希利亚和IBM公司的丹尼斯·全被指派去组建谷歌-IBM的联合大学“云”的原型。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他们在谷歌总部并肩作战。

2007年2月,他们在加州山景城向高层领导,同时通过视频向位于纽约阿蒙克的IBM总部人员首次展示项目原型。一位工作人员用手机从“云”集群中下载数据的场景让大家赞叹不已。同年10月,谷歌与IBM联合宣布将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类似谷歌的“云计算”平台。至此,“云计算”在全球业内迅速成为热门话题,IBM和谷歌也走上了各自的“云计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