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如何防范数据在“云”中化为乌有?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Web服务,并将这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上传的数据,比如今天拍摄的图片存放在某个网站上,或是我们写的博客文章等,明天依然会在网络上。这种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假设这些服务明天依然会存在。

这些网站今天能够正常访问,但是明天就有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老牌社交网站Friendster和GeoCities。前者在今年五月份为了重新设计网站删除了用户数据,而后者在2009年就关张了。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我们托管数据的Web服务也会消失。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你需要有一个防范计划。在下面,我们将看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用户数据在哪个环节被遗失或有遗失风险,企业(和他们的用户)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信息安全。

最终关闭的Web服务

很遗憾,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关于Web服务被关闭、出售或遗失数据的案例。

MySpace

MySpace曾经一度是人气值颇高的社交网络,但是在Facebook崛起的冲击下变得黯然失色。MySpace的缓慢死去和不成功的重生,提出了一些关于现有用户数据将怎么处理,是否应该找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导出这些信息的问题。

2008年,MySpace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数据迁移创新”的功能。但是这一功能并不是为了将数据从MySpace中导出,也无法自动导入其他网站,让用户继续使用联系人信息。更糟糕的是,在MySpace的服务条款中,开发者明令禁止创建可将用户信息导出并用于其他服务的应用。但是这并没能阻止人们创建专挖MySpace墙角的工具,如Make Data Make Sense的博客导出工具。

Google视频

在谷歌于2006年收购了YouTube这后,Google视频就变得多余了。2009年,谷歌关闭了Google视频的上传新视频功能,但用户的强烈抗议使得谷歌最终没有彻底关闭所有服务,Google视频上的所有视频仍然能够手动归档。那些付费使用、下载并拥有/租用所查找到的项目的用户仍然能够访问他们以前购买的内容,那些在系统中还拥有大量资费的用户可以将他们的费用转到Google Checkout服务上(后来,谷歌宣布他们还将提供信用卡退款服务。2011年4月,谷歌宣布Google视频上的内容可以无限期保留,直至所有的剩余视频全部转移到YouTube上)。与其他被关闭的Web服务一样,问题不仅仅是上面的内容,同时还涉及到用户对该网站的投入。

Sidekick

2009年10月,由于存储着用户电子邮件、联系人信息等个人数据的服务器故障,导致大约80万名拥有Sidekick手机的T-Mobile用户的数据全部丢失。最初的报道称,这些数据被永远地丢失了,但是后来大部分数据还是被恢复了。这并不代表T-Mobile和微软(负责管理储存着Sidekick数据的服务器)受到的影响就小一些。更糟糕的是,除了与电脑同步的数据外,用户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他们的数据。

Sidekick的数据服务一直中断到了2011年5月31日。微软在一份声明中称,T-Mobile在myT-Mobile.com上发布了一款增强型Web工具,可以轻松地将他们的个人数据,包括联系人、照片、日程表、备注、日历和浏览器书签等从危险的服务中导出至新设备、电脑或指定的电子邮件账户上。如果他们在数据中断的早期提供了一些如此方便的工具,或是作为一种例行方式,允许Sidekick用户存储他们全部数据,那么上面那一幕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博客和Web托管服务。由于博客和免费网站如今已经成为了用后即扔的服务,那么这些服务大批死亡就一点也不惊奇了。GeoCities曾经是Web早期商业活动中的佼佼者,该服务在2009年被关闭让大量网民感到非常遗憾。虽然雅虎基本上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以维持这一网站,但是大量第三方却在努力挽救GeoCities上的数据。与此同时,Windows Live Spaces也在2011年3月关闭了服务,不过用户可以选择将他们的数据迁移至WordPress上。今年5月24日,雅虎的MyBlogLog也被关闭。这次提供了一个如何将数据迁出MyBlogLog的教程。

Lala.com

对于Lala.com的用户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Lala.com在线音乐服务让用户可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流媒体音乐,其在2009年12月被苹果收购。用户在Lala.com里的资金可以转到iTunes,但是他们以前所购买的流媒体音乐将永远消失。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任何规定允许将购买的流媒体音乐进行合法的MP3下载。

Lala.com的命运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多少媒体服务提供的是“租借”而不是“购买”模式,用户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这些数据是他们自己的?用户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花钱访问那些只能持续一晚上的东西?

这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已不再是问题了,因为它们涉及到用户消费性服务特征的概念性改变,并且深受公司名声的影响。比如,几乎没有人认为亚马逊会停止服务,因此在购买Kindle电子书时就和购买年轻的歌星出的流媒体音乐一样不需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