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迷失“M2M”

 

即使到了今天,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其实也没有“到位”。

2009年,中国移动的刘勇(化名)、无锡电信的张凯,因为一个相同的使命,换了工作岗位,前者来到了中国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后者加入了中国电信无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

刘勇告诉记者,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虽然对外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基地,但它其实是以中国移动研究院某研究所为核心组建的;张凯告诉记者,电信无锡物联网基地主要由来自江苏电信、无锡电信以及上海电信研究院的三方人员组成。其实,中国联通也在无锡设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其组成形式类似于电信,首任院长由当时江苏联通主管集团客户业务的副总经理祁晓荔担任。

在运营商的无锡物联网基地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勇和张凯以及他们的同事们并没有前往基地所在的双子楼工作,因此,来无锡的物联网访客们,在双子楼看到的更多的是运营商基地大门的“铁锁”。

没有到位

就像刘勇和张凯并没有“到位”一样,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其实也没有“到位”。

即使到了2011年的今天,运营商口中所言的物联网,更多的还是M2M,而并非广义的物联网应用;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做的更多的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而并非物联网信息运营商。

例如,中国移动仍在惯性前行,刘勇的观点代表了移动很多人的认识。在他看来,运营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放号,物联网领域机器数量庞大,远远超过人类数量,放号空间巨大。“物联网是运营商的未来。”刘勇因此说。他所说的放号,其实是指机器卡的销售。

刘勇的看法无可厚非。一直以来,在运营商内部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物联网是号卡的增量市场,另一种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信息化服务的转型方向。

后一种认识无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但刘勇们所害怕的是,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深耕数年之后,会不会上演当初在互联网时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做实了管道商角色的悲剧。

因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聚焦管道,或者美其名曰“智能管道”。

事实上,在这一理念引导之下,目前运营商做的主要工作是资源和系统的集成,这与通信设备商目前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任职推广经理的中电信张凯,并不认同这一理念,但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他对记者说,物联网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因此客户的信息化需求都是很分散的,现阶段,运营商只能将这些需求整合在一起,提供集成的解决方案。

张凯所在的中电信无锡物联网基地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国提供支撑,将无锡在研发上或应用上一些成熟的案例,向全国和各行业推广,同时将其他地市的一些成熟应用在全国复制。

张凯说自己每日的工作,扮演的更多是翻译的角色。“即在客户和技术人员之间进行翻译,将客户的需求提供给研发人员,并将已有的方案翻译给客户。”他说,每个客户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因此已有的方案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经历数次的修改才能落地。

张凯认为,物联网业务只有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和调试后,才有可能变为成熟的产品。例如中国电信的全球眼业务,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放号,也不是简单的系统集成。

放手去做

现在,仅仅做物联网的“智能管道商”,还是做未来物联网的运营商,运营商内部虽有争议,但不同的运营商已经做出了选择。对运营商来说,物联网不仅是“未来”两个字那么简单,它同时承载了运营商太多的梦想和希望。除了物联网之外,从没有一个市场,能让运营商如此密切的融合到整个社会的经济信息化进程当中去。于是,也就可以理解中国电信在刚刚过去的通信展上,以智慧城市为主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智慧应用的展示。

中国联通的祁晓荔的说法虽然很“官方”,但恰恰反应了很多人的心声。她对记者表示,中国联通是运营商、是服务商,因此在物联网发展上中国联通最重要的就是将信息化业务和国际民生结合起来,推给社会,使物联网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

她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做标准,都在讲标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各种各样的标准,不下千百万。而中国联通的策略就是从看不见的应用入手,形成一批可以拷贝的,有规模推广效应的应用。

“等什么都清楚了,我们的物联网时代也就过去了,所以要尽快做。”她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三大运营商虽然出发理念不同,但都正在大力推广物联网示范项目,并不约而同的将焦点聚集到了智能家居上,他们希望这个产品最终能够面向用户实现定制和收费;其实,在智能农业、智能养殖,在车联网等领域,三大运营商的示范项目也都在推进。

这些项目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要看的是运营商在多大程度上跳出M2M业务的藩篱。正如张凯所言,运营商最大的资源是管道资源,但是物联网除了传输层之外,还有应用层和传感层。在传感层这块,如何结合产业链资源联合推进,是所有将物联网当做转型方向的运营商的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