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在银行业应用案例分析及启示

2011年5月16日西太银行与富士通澳洲公司(FUJITSU Australia)达成合作协议,以服务外包的方式,利用云计算整合、改善西太银行的内部管理系统。该合作项目自公布之日就引起金融业和IT服务业的广泛关注,并且因该项目空前的规模和力度成为业内谈论和研究的焦点。当大多数人还在为云计算的确切定义争论不休、云安全措施是否安全有效、云应用项目落地成本收益孰高孰低的时候,西太银行以其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么该银行到底基于怎样的考虑,如何进行云计算在银行业的应用呢?本文将对西太银行云计算应用的案例进行简要介绍,探讨其带给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中国银行业应用云计算的启示,以供借鉴。
  
  澳洲银行业于云计算的态度
  

  云计算是一种依托数据中心,将集中管理的规模化IT资源转变成服务,以弹性、按需分配和按使用付费的方式,交付客户使用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模式;其实质是更加自动化和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与传统外包模式相比,无论从灵活性、实施周期、成本方面都有着传统外包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澳洲银行业对云计算的应用特别积极,甚至在很多方面走到了政府和其他行业的前面。例如澳洲联邦银行成立专门的云计算部门大力推动传统计算向云计算的转型,对银行内部的计算任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类,将工作负荷分成了几类:一类是只能运行在传统IT架构的工作负荷;一类是可以运行在自建私云上的工作负荷;一类是可运行在本国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提供的专用云;一类是可运行在外国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专用云;还有一类是可运行在本国公云,最后一类是可以运行在外国的公云的工作负荷。他们积极推进私云建设以及第三方专用云、公云的使用。联邦银行甚至积极参与云计算标准制定,从企业用户角度提出了云计算的标准。另一方面,西太银行则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先从最适合云计算的应用入手,从2009年底就开始在行内试验开发测试云,在云计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接着他们开始规划把不能满足业务需求而又困扰业务多年的一些IT系统向云服务做彻底的转型。对比银行业对云计算的积极态度,澳洲政府采取了审慎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澳洲政府于2009年开始针对云计算产业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国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
  
  截止目前,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一系列与云计算技术研究、政府监管和发展指引的文件出台。近期,澳洲金融和放松管制部信息管理办公室对外公开发布了《云计算战略指引白皮书》,对澳洲云计算的应用方式和政府工作进度做出了明确的公示。澳洲政府明确表示,政府机关及其代理机构在论证投资价值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服务。
  
  根据澳洲政府推进云计算的进程,目前已经完成了云信息社区的组建、澳洲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公众网站向私有云的移植以及数据在公有云的托管。预计到2011年底,还将出台云计算发展框架和政府云计算服务采购模式等文件。
  
  在这个背景下,西太银行加快了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
  
  西太银行云服务外包的背景
  
  西太银行于2002年收购BT Financial Service Group公司,于2008年初收购南澳银行(BANKSA)和RAMS住房贷款公司,2008年12月收购澳洲第五大商业银行—圣乔治银行(St George Bank),并且即将于2011年8月重新启动墨尔本银行(Bankof Melbourne)。
  
  一系列密集的大规模收购、并购和扩张行为,不仅仅给西太银行带来了业务数量、资产规模和客户数量的增加,更带来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整合、业务整合、IT系统整合等管理层面的巨大挑战。如何在短时间内,采用高性价比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有效沟通成为银行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电子邮件不仅作为银行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电子交易法等一系列澳洲联邦法律的实行,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协议、交易成交确认的重要法律依据。电子邮件和工作协同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成为银行的业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西太银行原有电子邮件系统为IBM的LotusNotes,圣乔治银行为Novell的Groupwise,BT Financial Service公司则使用微软的Exchange。这三个系统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而这些不同厂商提供的系统兼容性差,导致电子邮件传输效率低下,跨系统工作协同也难以实现,电子文档管理混乱,跨邮件系统会议预定支持很差,邮件延误、丢失情况时有发生。
  
  2009年该银行每股收益率下降39.17%,现金收益率下降7.37%,而且由此引发的业务延误和竞争力下降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面对这些棘手、严峻的问题,西太银行高层管理者意识到,如果把现有邮件系统更换成统一版本将会导致巨额的成本投入和较长的系统整合调试期;而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进行集中化的管理,既可以解决现有的分散邮件系统难以整合的问题,又能以较低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向使用新邮件和协同服务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