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微软踏上感恩之旅

作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XP已经度过自己的十周岁生日。为了感谢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多年来的不离不弃,Microsoft(微软)公司在不久前于美国加州举行的Build 2011开发者大会上送上了一份厚礼——下一代跨平台(PC、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智能操作系统Windows 8。在微软高管的现场演示中,在场者都为之一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微软旗下首款可支持平板电脑的桌面操作系统,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足以与谷歌Android和苹果iOS抗衡的强劲对手。

  缘起:重拾辉煌的“绝地反击战”

  曾几何时,微软的Windows Mobile(以下简称WM)与诺基亚的Symbian牢牢地掌控着全球的智能手机系统平台。但当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这两匹“黑马”横空出世之后,这两位曾经的王者逐渐被撵下“神坛”。特别是作为微软的前一代移动平台,WM 6.5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乏善可陈的应用软件和单调生涩的操作界面让许多自WM 5.0甚至CE时代培养起来的忠实用户叛逃至其他平台。硬件利用率低下、流媒体播放支持欠佳、社交系统不完善等诸多关键要素的缺失,让WM Phone颜面尽失。

  但微软毕竟是微软,在去年Windows Phone 7(以下简称WP 7)试水成功之后,再接再厉推出了Windows 8,并被市场解读为一场针对谷歌和苹果的“绝地反击战”。这不仅仅是一个跨平台的智能系统,微软更期待它能够复制三十年前的那场胜利——1981年,乔布斯沉浸在 Apple II的巨大成功之中,并夜以继日地开发超越时代的Lisa电脑(Macintosh的前身),硬盘、滑鼠、支持交互式图形操作界面、多任务并行处理等在当时最前沿的技术统统被纳入产品开发计划中,但最终只诞生出了一个外表华丽但效率极为低下的昂贵的操作系统。与之相比,微软的MS-DOS凭借更简洁的语言、极低的硬件配置需求在同年胜出,为IBM成就个人计算机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苹果一蹶不振,忍气吞声地蛰伏了15年。今天,iOS和Android所获得的成功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这段历史教训,适当的开放式平台、人性化的流畅操作体验、丰富而不断完善的应用……这都曾是微软着力推崇的产品文化,如今却成为其在操作系统领域最令人诟病的短板。

  眼见着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将产品线从智能手机拓展到平板电脑,这个曾被“大佬”盖茨看好的市场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机。面对前者肆意瓜分着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微软已无退路可言——它太需要Windows 8带来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

  铸剑:前所未有的“软硬总动员”

  相比2008年WM 6.5所动用的25个开发团队及逾千名程序员,Windows 8增加了整整10个开发团队,阵容之豪华、预算之巨大堪称前所未有。不仅如此,每个开发团队也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协同攻击”应用程序、设备兼容性、用户体验以及交互界面等在当前平板电脑产品中处于最为核心的“战略要地”。今年6月,一直专注于手机、Xbox和浏览器插件方面XAML技术工作的团队也全部并入Windows Phone部门,成为Windows8的主战团队之一。很明显,该小组的加入显示了微软冲击平板电脑市场的决心,因为WP 7所带来的盈利效应已接近极限,而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流行,正促使微软重新认识并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Windows 8两大主要变化是:该系统是Windows 7的直接完善版本,也就是说,任何运营Windows 7系统的设备都可以与Windows 8相兼容;另外,微软在设计Windows 8时也的确在反思Windows的体验及内在。正如微软高层在主题演讲中所言:Windows 8就是对Windows的重新塑造,包括从用户体验到芯片组等各个方面。

  通过Build 2011上的充分展示,人们不难发现,在巨额预算和庞大的开发团队的支撑下,微软Windows 8的“新面孔”绝对能令人怦然心动:无论是优于Windows 7一倍以上的开机速度、仅需280MB系统内存的硬件配置需求,还是ARM平台上可以按 “天”计算的续航时间,这些都是能对消费者的选择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使用了云计算,Windows还可以从USB设备上启动,这一点更是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便利。特别是面向未来的在线式应用商店模式,也算是对当下销售模式的一种完善和健全。微软依托早在2008年便推出的Windows Azure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以将云计算和反盗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抛弃传统的验证方式,更有效保障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也将进一步保证广大软件开发业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一点,Windows 8是为了触摸操控而生,为了照顾Windows传统用户的习惯,才提供了传统的UI平台以供选择。但它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触摸为王”。

  在硬件方面,基于Windows 8系统的平板电脑产品彻底摆脱了iPad和Android平板价格昂贵且通用性较差的“天生缺陷”,将会在接口及兼容性方面达到极致,甚至完全超越桌面和笔记本电脑产品的配置标准。摄像头、USB3.0、WIFI、蓝牙、多功能扩充式底座、遥控器、多合一读卡器、机载存储系统都可以灵活搭配甚至升级,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微软在硬件兼容性方面所积累的深厚功底。而在软件开发方面,Windows 8可以让开发者使用几乎所有主流的语言工具(包括HTML5/JavaScript、C /C++以及C#/XAML等)来流畅地打造“Metro风格”的应用(Metro是其用户界面的名称)。一旦应用制作完成,Windows将提供一些超便捷的内置工具,帮助把这些应用上传到Windows应用商店。Windows的应用商店将会建立非常“透明”的应用审批和认证体系,并具备更多用户所期望的功能,例如价格表、等级、购买或试用选项,屏幕截图、详情以及评论等。正如一位开发者所言:“微软非常了解如何利用其生态系统,并让开发者满意——这也将是推动Windows 8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征:优势鲜明的“平板三国杀

  作为对Windows 8的积极响应,三星、戴尔等一线厂商在第一时间发布搭载Windows 8产品,其中搭载Intel酷睿i5处理器、标配4GB内存及64GB SSD的11.6英寸三星700T,官方售价为1099美元。几乎同样配置的2011款苹果Macbook Air(内存为2GB)售价为999美元,iPad2 3G 64GB版平板电脑的售价则为829美元。相比而言,三星700T具备X86架构而且拥有平板机身,售价略高于Macbook Air;但作为全面兼容Windows 7软件和拥有新款Windows 8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新品来说,这个性价比恐怕与前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传统 X86平台的产品依然可以享受Windows 8带来的全新操作体验,那么X86版Windows 8的市场分层下沿将覆盖299美元的市场。如果微软将主流配置的产品价格控制在399美元上下,将对称霸低端市场的Android平板带来致命的打击。

  对于移动通讯设备来说,Windows8也不会遥远。基于Windows XP的Netbook产品在2008年就已经登陆部分手机和车载导航产品中。Windows 8对硬件配置的较低要求可以让一些看似过时的低端设备焕发新生:例如一台硬件规格上早已淘汰的VIA C7-1.2GHz的上网本也可顺利运行Windows 8系统,并且获得比Windows XP更为稳定的性能,这对当下的低碳节能、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电子产品淘汰所带来的贡献,是向来以拼硬件规格为目标的Android设备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通吃各大品牌的ARM平台,硬件制造厂商很有可能对已有产品线进行改良借以支持新的Windows 8产品,假设市场上出现基于Android老型号产品安装Windows8的改版ROM出现,这股刷机浪潮将会席卷全球。同时,由于苹果的封闭式“系统-软件”环,新的Windows 8设备可能对其产品的影响或许不会那么明显;但对于Android而言,无论是外形设计、产品功能、硬件架构上,两者都较为接近,而Windows的软件及用户数量又占较大优势,其巨大威胁势必会令Android胆战心惊。因此,如果说Android是为了抓住iOS所遗漏的市场份额而生的话,那么Windows8的诞生则是对Android平台的反噬。

  当然,围绕Windows 8似乎很是光明的前途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Windows 8的定位是统一桌面PC及便携式平板触摸设备的系统,其所基本配备的两套UI涵盖了以上两种设备范围。Metro UI 最初被用于Windows Phone系统,定位于触摸式设备,快捷流畅、有沉浸感、美观且以应用程序为中心,并针对平板的大屏幕做了相应的大幅度改进优化;而传统桌面则仍旧沿袭了Windows 7的Aero UI设计。两个风格迥异的UI设计被用在同一款系统上,是否会自相矛盾?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个问题无需担心,作为一种便携式触摸设备,其操作方式本身就与传统的桌面PC有很大的不同,Metro UI就是为了适应场景转换的方便应用而做的特别设计,是对于用户体验的一次大胆革新。与此同时,Metro UI的应用也是微软一项大计划的准备条件之一,那就是完全统一的生态系统,将桌面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手机的完美统一,获得一致性的用户体验,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正如美国某投资公司分析师认为的那样,Windows 8是一款“攻防兼备”的操作系统,它不仅可以限制平板电脑相对于PC市场的蚕食,还把Windows引入到了平板电脑领域。而微软终于可以凭着手中的这支利刃杀入已被苹果与谷歌掌控的平板战场,平板电脑的“三国杀时代”已悄然揭开序幕。晨报记者 舒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