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设数据中心。现在一讲到“云”,人们就着手规划用地、建设云计算科技园区,然后宣布将配备若干计算、存储和网络硬件设备 ]
云计算被称为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而云计算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普遍的关注,是因为它所标志的,不只是一项新技术,还是因技术而引发的整个产业的一次变革,将决定国家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持续的探索,云计算开始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流,这是行业变革水到渠成的结果。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的计算能力,以及快速普及的数字化通讯推动产业变革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重塑着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格局。
云计算成为主流共识
云计算能够成为IT 创新实践的主流要归功于如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过去十几年来,技术的进步让大规模、集中化计算的构想渐渐化为现实—— CPU、GPU 的多核进化及虚拟化技术的日趋完善,为信息系统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找到了重要的突破点;更大的互联网带宽则使实时的、多元的、复杂的计算应用成为可能;海量存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更快捷、更精确、更人本化的互联网服务。
其次,我说,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随着数据越来越多、软件越来越复杂、终端越来越多样、计算量越来越大,服务器和PC 客户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云计算应运而生,海量数据成新的生产要素。在未来的5~10 年,数据大爆炸仍将持续。据统计,到2015 年就将有250 亿台联网的设备,包括智能电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健康监测设备和传统PC。因此, 产业必须依靠云计算才能发展下去。
其三,新商业模式的涌现,让个人和企业用户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趋势和可能。多年前我曾指出,“服务化”将成为软件产业的一个趋势,现在看来,这个趋势无疑更加明显。软件不再只是封装(或预装)好的“商品”,还可以通过在线服务、随需租用、附带广告的免费版本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取。此外, P2P 资源分享、视频点播、信息搜索、LBS(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些都是传统软件不易实现的功能,必须依赖“云”之上的大规模计算资源。
借助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将提供无限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可以帮助解决全球各地医疗、环境、能源、科研等诸多领域的重大难题,同时也会带来技术架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的重大转变。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神经中枢,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已经投入巨资,积极部署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以及开发大量的应用和服务。目前中国政府对云计算高度重视,这非常具有远见。我认为,在推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还需把握核心特征,厘清概念,避免认识误区。
云计算的三个特征
首先,云计算是为了化繁为简。即把复杂的技术、架构、平台“内化”在云中,更多地从最终用户角度进行设计、开发与部署,把便捷、友好、人性化的应用和云体验带给最终用户。
其二,云计算的核心是数据、软件和服务, 而不仅仅是硬件和数据中心,云计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设数据中心。现在一讲到“云”,人们就着手规划用地、建设云计算科技园区,然后宣布将配备若干计算、存储和网络硬件设备。
其三,未来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云” 技术现在恰恰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它确实是一个新的架构、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由于过分渲染和炒作,让大众感觉转瞬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革,其实并非如此。
迈向云的征程
从全球看,2011年是云计算产业“稳健”发展的一年。以美国为例,美国“云”的发展要比中国快很多,无论是政府公共服务、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虚拟化和“云”化的程度都很高,过去几年中,微软(微博)、亚马逊(微博)、苹果、谷歌(微博)、Facebook和许多新公司(如Dropbox 和Zynga等)在“云”上已经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产品和服务,并逐步得到用户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在中国却还鲜见。
中国政府和企业同样也对“云”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中国,很多IT 企业发布“云”战略、推出“云”产品,运营商也开始部署基于“云” 的应用。对于中国IT 产业而言,云计算带来的最大机会在于如何以人、数据和服务为中心, 发展出凌驾于云和端之上的社会化网络平台, 并推出涵盖搜索、广告、社交与商业的多元化应用。
对于身处ICT 行业中的个人而言,云实践同样带来新的机会。由于云计算并不同于传统的外包模式,所以云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IT 的创新,也体现在招聘更多销售、财务、生产及市场人员。今年3 月,IDC 新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云计算激发的IT 创新所带来的新收入将在2015 年达到1.1 万亿美元, 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接近1400 万个新工作岗位,其中仅在中国和印度就将创造680万个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