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山(曙光信息云计算产品总监)还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他还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有一次接到一个任务:去80公里之外的一所乡村中学维修机房。“可到了之后,我才发现只是坏了一个风扇。现在也许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的确是这样。偏远地区的故障定位是一件极麻烦的事,预判是修这个,到了之后却发现是坏了那个,你不得不来回好几趟。”他苦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教育云’做的最基本的事,一个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胖中心、瘦学校’,也就是说后台完全在我们这里,学校端只需要简单的终端设备就好,不需要建服务器什么的。”在无锡电教馆的案子中,曙光通过部署10台企业级的服务器,彻底打破了地区的限制,实现了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和整合。“连无锡这样的相对发达地区都如此需要云,更何况那些西部地区。”赵崇山说。
教育行业成了云计算最先“落地”的几个领域之一,其实不难理解。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分布区域过散,使得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极其低下,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更是惨不忍睹。“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机房,即使有,管理人员也并不专业,但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很大。”赵崇山称。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教育需求的层次化,除了传统的教育路径之外,当下还衍生了很多特殊的教育需求,比如已经很普遍的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第一是‘开放大学’,很多人不一定通过高考才能获得高等教育,有了云,他可以享受到和大学生一样的教育环境;第二是职业教育,云计算其实特别适合这种技能式的培训,学员可以在视频教程中更直观地去理解和学习;第三是可持续教育,这是面向所有人的,工作几年之后,你也许需要去学个经济师或MBA,理想状况下,教育云可以涵盖所有的教育领域。”在赵崇山看来,云计算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无限扩充的资源服务能力和应用能力。
仅仅是这两个维度就决定了教育注定是云计算的第一批爆发点,“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有云和没云绝对是两个概念。”曙光曾经承接了贵州希望网和省级资源库的后台搭建,这个工程就足以说明问题。贵州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很多地区的IT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如果按照传统的网络模型去搭建,势必是个成本极高且施工和维护难度很大的工程。“而决定采用云之后,整个工程的轮廓一下子简单了。”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之后,省级资源库达到了3500个课件的存储规模,而贵州希望网可以支持1000人同时在线点播和下载课件资源,日承受访问量100万人次以上。“关键是客户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工期,完成了各市县的辅助教育系统的互联互通。”
当然,理想状况下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云管理平台,而不是多个区域平台。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去看,规模化和标准化会使数据的成本更低,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浩大的工程反而会拖慢一些亟须云计算领域的节奏。因此,在曙光“教育云”的案例中,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些教育机构的私有云。
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困扰着这些高校。比如在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下,学校管理和电子邮件应用越来越重要,如何为这些应用提供数据存储成为一大挑战。而且,即便不考虑已经初具市场规模的远程教育,本校教师对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热情也异常高涨,但是这势必涉及到大量的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数据。数据量正在成倍增长,原有的服务器存储容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
于是,在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时,曙光尝试着用云的理念去解读一个校园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