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参议员AI Franken提出立法限制面部识别软件的入侵。尽管大多数人对于政府从源头限制某项技术一直不以为然,认为应该由其自由发展并可在过程中予以规范,但对“面部识别”这样的技术怪兽,即便这些评论人员也是心怀警惕。
伴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平台的无处不在,智能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以及拍摄功能的不断提升,为面部识别技术创造出了众多全新的应用场景,这种技术发展前景是恐怖的,尤其是在移动应用、智能搜索和数据挖掘技术进步背景下,这一技术被政府用于极端控制或者被不良用心者使用的风险是巨大的。
例如,从你在社交平台或者任何网络上的图片,这项技术可以轻易地从社交网络和搜索中得到关于你年龄、出生地、兴趣爱好、经历背景以及任何信息;数据挖掘的恐怖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名字、年龄和出生地,在Acquisti上可以轻易地预测到这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还有,最经在网络上经常爆出的,比如泄露的个人生活录像或照片(可能是极度私密的),或者你在某地一个举措被陌生人上传网络并成为关注焦点,或者笑柄;更可怕的,也许地铁你身边那个人可以利用你的照片找到你的信息,进行诈骗甚至跟踪你展开抢劫。
宾夕法尼亚州卡内基 - 梅隆大学一个试验,证实了这些令人不安的预测。他们用摄像头对北美一所大学学生拍照,然后把照片和Facebook上公开的个人照片对比,成功地认出了1/3参加试验的学生。利用相同的技术,他们又推出了一款类似的手机软件——可以实时识别路人,并且搜索到路人的个人信息。
也许,我们不仅需要更新法律系统解决这个问题,甚至需要全球统一的行动,我们大家都应该关心,就算你不上微博或者社交网站,但只要身边谁或者一个陌生人动一下手指,你的脸和所有标签就进入了无所不在的网络。
目前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其实在安防领域,面部识别技术这几十年来已经有不少应用出现。不过这项技术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没能大红大紫,普通民众对它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好莱坞的电影——FBI和CIA通过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利用先进的面部识别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的位置。
尽管即便现在,该技术要达到这一点也不是那样容易,但随着技术升级,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更周密的保护,不仅是政府,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更应该承担起责任,在利用这项技术的商业价值之前,意识到危险并进行控制。不久前,Facebook以约600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以色列面部识别公司Face.com的收购。在此前,苹果和谷歌已经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收购了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 Rose 和PittPatt。在中国,6月4日,网易开始对网易邮箱的人脸识别登陆系统进行公测;同期,盛大也发布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App“智能相册”。
媒体报道,刚刚被Facebook收购的Face.com最近在App Store中推出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手机拍照应用KLIK。这款应用所主打的并不是丰富的滤镜功能,而是社交分享功能。使用 Klik 面部识别技术,在拍照前它可以辨别不同的面部。例如,你把手机镜头对准一个人的脸时,它会自动猜测人的名字;如果没猜对,它会让你帮它纠正,然后 Klik 帮你把附带人名的照片一键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email 或者其他公开社交网络。而今年3月,Face.com也宣布为API增加了新的年龄识别功能,该功能可以估算照片中人物的大概年龄。
鉴于此,激进的政府已经开始行动:2011年8月,汉堡数据保护与信息安全局判定Facebook的面部识别技术违反了欧洲和德国的数据保护法,并责令Facebook删除相关数据;今年3月,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对谷歌公司包括面部识别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提出了质疑。
同时,嗅到危机的服务提供者也提前行动起来:正如视频网站YouTube做的,视频网站YouTube这周三宣布推出一项新的工具,允许用户在上传视频时自动模糊人脸,以保护反当权者的隐私。“无论你是公布含有抗议者脸部的敏感视频,或上传你8岁大的孩子篮球赛获胜的场景,我们的脸部模糊工具都能够使你视频中的脸部‘匿名’后再出现在YouTube上。”YouTube周三的一篇博文中指出。该项技术还能够允许删除原始版本的上传文件,并提供私人阅览功能。
这无疑是项积极的行动,但远远不够。与个人信息存储、地理位置信息等类似,我们需要对跟我们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使用进行规范。你我总不期望行走在路上,就有个陌生人走过来,和你谈论你的工作、家庭或者你即将到达的目的地。
当然,所有技术都是双刃剑,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它向好的方向走,比如同样是“面部识别”技术,位于北京云基地的“云像寻人”项目,就是通过人像比对寻找失踪儿童的公益项目,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