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随着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对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呈现空前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对优质产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云计算产业人才缺口。然而,面对巨大的产业人才发展需求,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的培养却明显滞后。

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所高校设立了移动云计算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的专业,其余众多高校的云计算相关专业设置尚处在积极筹备之中,使得云计算对口的专业人才培养暂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亟待培养与储备。

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高校云计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形式,但由于高校实践周期短、缺乏对口实践基地,使得高校培养的云计算后备专业人才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投资主体不够明确。目前无论是采用政府、企业联合共建云计算人才培养基地的形式,还是采用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的形式,或是其他形式的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均未形成明确的产业人才培养投资主体,产业人才培养投资所带来的人才价值收益分配机制尚未确立。

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一方面,高校云计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大学云计算相关专业毕业生职业难寻,和云计算企业急需的研发人才一将难求的局面共存。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云计算产业人才培训市场的起步发展,专业培训机构往往看中的是该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可观收益,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使得云计算产业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亟待创新。

在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渠道上,应构建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第三方培训机构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资源与应用平台,通过单方培养和多方联合共建云计算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实验室等形式,针对云计算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体系。同时,加强与云计算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等第三方的合作关系,加强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的渠道建设。

在云计算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上,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鼓励院校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不断深化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为人才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

在高校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上,应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创新。一方面,要突破传统学科的结构设置,以云计算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云计算专业学科体系,积极探索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育云计算产业链各环节急缺、紧缺型人才,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云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投资模式上,要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创新人才开发的主渠道。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组成的多元人才培养投资模式中,可由多方共同出资建立云计算实验室或人才培养基地,明确利益分配模式,为云计算产业人才开发提供孵化发展平台。在由高校、企业等单主体人才培养投资模式下,可依托云计算应用研究课题和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培养云计算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