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媒体人士@李海鹏说腾讯微博送给他一辆奔驰,后有人证实该车型为C2000时尚款,其条件是250万粉丝以上,每天两条微博,还有人跟帖说当年有人也提出开微博送QQ云云,而记得以前也有@石康微博爆料,新浪名人发微博都有钱拿,自己一个字两块钱是小意思,像@姚晨这样的一天能赚一万美元,真假不辨,单论社交网站在火热之下,究竟如何来挣钱,却是很多人都关心的大问题,尤其在Facebook公司上市之后表现不佳,其他社交媒体未来也充满不确定的时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近期Gartner发布的一份关于社交网站的报告显示:今年社交网站的收入将高达169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今年将达到88亿美元,社交游戏、虚拟礼品将会获得62亿美元的收入,而订阅的收入有2.78亿美元,其他部分大多数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这个数据如何得来姑且不论,抛开百科什么的关于SNS的定义,我们重新来想过,究竟什么类型网站可以称为社交网站?
比如Facebook、Twitter、微博、人人这些肯定是的,Google+、YouTube、 Flickr、豆瓣、开心、Zynga、世纪佳缘等也应该是,也许门户、购物、搜索这些网站不是,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互联网从一诞生,就是为了更好沟通、交流,是信息汇聚和分享,所以从起初到现在的互联网,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网站都带有社交网站的元素,这也是和“互联网”这个名字是符合的。比如你在上网看新闻的时候要不要分享、看不要看评论,购物的时候第一想法是不是要看看评价和买家评论,买的很值或者很不爽是不是也要在淘宝、京东这些地方的评论区来宣泄一下?无网络、不社交,尤其是而今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展,平台、数据进一步被集中,社交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此一来,社交网站的发展和未来,也可以代表整个互联网络的未来,社交网站生存发展所可以选择的路径,也代表了互联网络的未来,值得我们一道来聊一聊。
第一步当然是做内容,这是所有互联网的地点,也是社交网络必须做的,即便是娱乐、分享、游戏的平台也是一样,对于像微博这些本质上更像一个媒体的平台就更为重要。就像上面说的某些微博花钱请名人来写字一样的道理,一些视频、图片,以及像豆瓣这样的分享性网站,都是以内容为主导的,即便如QQ。据说,7月27日本届伦敦奥运开幕式,QQ同时在线人数达4亿,这样的强力传播平台,吸引来三星电子、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投放广告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为应对社交网站的雄起伦敦奥组委采取了严格的规定,以期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诸如禁止非赞助商在社交媒体内容中使用特定词组,运动员和观众不得向社交媒体上传赛事视频,Twitter与奥运有关的消息必须以第一人称撰写,且不能以记者的口吻发布等等。
和传统媒介不同,作为内容平台的社交网络也有自己的问题,关键就是如何发挥社交网络的聚合和平台效应,而又要有效避免内容失控,这也是很多社交网站所忌讳的:一旦用户数量级急剧扩张,其创造和带来的内容也就泥沙俱下,难以控制话题和发言质量,除了内容分类有效引导以及高效的编辑团队,就像YouTube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从YouTube获得分成那样,博客先驱戴夫•韦纳(Dave Winer)最近在其发表博客中认为,Twitter应该向那些在其网络中创造价值的用户付费。Twitter应该与具有与名人一样关注度的高级用户——不一定是影视明星,但可能是知名的科技创新者——建立合作,向他们提供利润分成。
内容平台和影响力之后,最要紧的当然是要挣钱,但如何收费对社交网站可是一个大问题。首先是向用户直接收费,比如QQ们曾经做的那样。营销专家塞斯.戈丁(Seth Godin)认为,对于高级用户才可能想要使用的各种功能,如高级分析工具、身份认证等,Twitter应当收费,这会使得Twitter的利益与用户利益保持一致,结果对双方都更加有利。6月18日,新浪微博发布会员制度,在开通会员服务后,将会拥有身份、功能、手机、安全四类特权,但每月需要支付10元费用,这却引发很多老牌用户的反对,至今也没有完全平息和获得认可。
最直接的当然还是广告,特定的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广告。但是像Facebook、微博、Twitter这样的平台将注意力放在广告收入上,过多的考虑广告主的需求必然将损害到它们的内容,并且将和大多数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依照其目前的规模和用户群来看,这些平台的广告价值开发,远远没有达到其应该有的或者是期望的效果。一个说法是,类似 Facebook 等平台发布的内容都很私人化,虽然能够引发用户的极高兴趣,但这恰恰是品牌广告主所不需要的。
另外就是针对特定功能向企业收费。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特性得到很好地体现,如果社交平台能够配合企业,做好社交网络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进行舆论监控、引导,或者执行市场调查,让企业能有效的挖掘出用户的需求。还有就是企业招聘、项目外包,或者帮助企业寻找意见领袖,进而影响目标消费者,这些很多都会涉及到数据挖掘领域,这在后面我们也会涉及到。
当然,广告形式也多样的,非传统的,正如当初开心网的植入式广告,以及Facebook、Twitter和Google都曾在自己的平台上,通过故事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一样,社交网络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渠道 。而且,这种植入和故事还可以让感兴趣的用户甚至舆论领袖主动参与进来,更灵活、深入地完成品牌的传播。例如,Burberry曾与Facebook合作推出专属社交网站Artofthetrench.com,用户通过Facebook账号同Burberry实现连接。Burberry曾选取最具品牌代表性的风衣作为“焦点事件”,只要你身穿Burberry风衣,拍摄一张照片上传至此网站,就可成为这场全球狂欢的主角之一。该活动如预期那样席卷全球,而Burberry的风衣文化也得到深化。
更好利用社交网络更加个性化空间,以及分享、沟通、理解等特性为企业做有效宣传。2007年,Facebook推出Pages服务,粉丝可以通过Pages分享照片和视频,已经有很多品牌使用这项服务,在很多视频或是照片社交平台这种情况则更为常见。同样,Burberry也曾在Facebook的涂鸦墙上发布了动画互动产品,用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Pages里旋转视频,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产品的全貌。Gucci在官方Facebook 页面上设计了一系列专门标签,包括品牌历史、儿童与家庭、钟表珠宝,以及艺术与电影等内容,为品牌各个系列提供良好的社交和购物平台的同时,也开辟了独特的分享窗口,让用户了解更多Gucci 的故事。
除了和现有网络内容结合,更具有想象力的是,社交网站事实上可以与更多现实内容实现对接。就在前两天,我去了一家公司,公司前台展示了其视频内容云平台搜索技术,可以实现对视频画面的每一帧、每一画面、每一个讲出来的文字进行定位,对里面可利用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假设,通过类似技术,电视观众将变得“社交化”,在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关注或与“好友们”分享。类似的例子Sidecastr是一个iPad应用,它能识别你正在收看的节目的声音,从而可与相关的社交评论同步,从而给你带来“现场”的感觉。
社交媒介的机会还存在虚拟,以及虚拟和现实的结合之中,前一个例子好理解,比如开心网、比如很多社交类游戏,虚拟货币和品牌植入的东西。QQ和游戏运营商们引领的虚拟商品市场已经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巨大成功。Gartner预测,未来虚拟商品在gaming-focused网站中仍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的例子是,像在线社交购物公司Mertado 曾通过推出相关插件,让社交游戏开发者可以在他们的产品中整合一个Mertado的虚拟商店。当玩家在游戏中激活虚拟商店后,便可以在游戏界面顶部看见一个微件图标。整个购物过程(包括支付过程)均在微件内完成,无需打开新的页面。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一项Spindle公司自称为“默契搜索”的技术,其搜索引擎可以过滤以分钟为单位的社交网络数据流。Spindle不关注好友的社交状态更新,它旨在获取社交数据,并让这些数据随时以备用户使用。例如当你走在大街上,你可以打开应用,Spindle将为你提供本地商铺、商家和兴趣点信息。这相当类似于Foursquare最新推出的发现模式,不同的是在Foursquare上,商家需要创建自己的展示区,Spindle则是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的公共API,整合了来自商家Facebook主页或Twitter帐号的所有数据和更新,这是虚拟和现实,搜索与数据挖掘在社交网站结合很好的例子。
虚拟和现实结合,精准定位尤其关键。根据市场营销公司Monetate最新发布的报告,尽管过去一年内,社交媒体对于线上购物网站流量的贡献在一年中增长了77%,但在第二季度,社交媒体网站仅仅贡献了线上购物流量的2.85%,几乎没有用户实际通过其购买任何商品。对于产生实际的销售结果而言,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的推荐购物网站仍然比社交媒体网站要有效的多。
近期,谷歌在主打社交网络服务Google+也宣布重归“老本行”,推出一系列和社交网络没有关联的搜索引擎新功能。对于社交网络,除了更新形式的广告策划,还是要面对精准定位这样的难题。来自问答网站“知乎”的一组数字显示,2011年网络广告市场达到84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Google 占270亿美元,Facebook 仅仅是 “可怜” 的31.54亿美元。众所周知,Google 获得广告商认可是因为每一次检索背后都指向一个用户的 “意图” ,Google 的一次搜索和用户的意图是直接划等号的,Facebook 目前在广告成长方面的难点主要是 Facebook 无法像 Google 那样容易的把实时竞价系统应用到它想要推广的各种场景中。
不过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在某次搜索或晒单后收到相关商业广告的经历,或者是最近频繁收到奥运会期间新浪微博推送的赛报及其他信息,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很方便有人不堪其扰,不管怎样,搜索、定位、推送,无疑是社交媒介的商业机会,关键看如何应用。更有甚者,一些网站甚至在搜索框提示,或者“拼写自动更正”方面发现商业的机会。
一个访问了以家具为主题的网站的人,就会在浏览其他网站的广告时看到更多有关家具的广告。最近,一个被称为“社交重定向”(social retargeting)创意被提出,它可以通过人们使用共享应用程序或者在电子邮件里发送的链接,依次绘制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图谱,让广告主注意到那些已经对产品表示出兴趣的人,进而针对该人的朋友、家人、熟人来投放广告。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主意听起来甚至令人很不舒服,一个例子就是:如果广告公司知道你的某个大学室友想买一辆宝马汽车,可能就把宝马的广告也展示在你眼前。
目前,Facebook只让广告客户使用极小一部分的社交数据来进行广告定向投放,且仅在它自己的页面上这样做。这也为像Sharethis.com、Media 6 Degrees、33Across 、RadiumOne等社交数据创业公司提供了机会。例如,33Across会从一些较小的社交网站采购数据,它甚至还收购了Tynt Multimedia,一家被称为“复制和粘贴”的公司,其服务被《体育画报》、《纽约客》这样的出版商所采用。每次一个人从这些出版商的网站把文本粘贴到电子邮件或其他应用程序中,文本上就会自动加入这些网站的网址链接。如果有人点击这样的链接,33Across就能记录收到链接的人与发送者之间的社交关系。
更有甚者,我们在网络上还看到一个更为恐怖的话题。说某些快递公司勤奋如小蜜蜂的快递员,非常有心地在发送完每一个快递之后,都会将客户住址、电话以及消费习惯、金额这些情况用个小本子记录下来,然后汇聚起来出售给电商。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杜撰的程度比较高,不要说交易方式、成本收益以及其间隐含的道德和法律风险,这样有心的快递员工,应该很快就能自己做个分站或者公司领导,而公司做这个事情的概率和可能性则更大。
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即便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包含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按照33across公司的说法,他们不是将人不是作为个体对象,而是作为250个消费者类型中的一个事例来处理,具体个人会被迅速分入各个类型,而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外在的东西。
企业内社交平台除了企业协同、品牌宣传、产品设计、招聘上的作用,微管理上的功能也很显著。例如,微软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了Yammer,并计划将其纳入微软旗下的Office系列。如今,想要准确获知员工情绪的上司,只要公司Yammer网络开启了该项功能,通过员工发布在公司Yammer上的信息,就可以看到一张展现了兴奋、疑惑以及其他种种情绪等级随时间变化的线形图,了解到员工想表达的情绪,从而捕捉到公司内的“情绪趋势”。当然,Yammer的这一新功能目前只限于追踪公司内某个特定群体的情绪——比如销售团队,而且当某种特定的情绪骤增或骤减时,情绪追踪系统能自动发出警告。
Facebook公司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2012财年第二财季10-Q文件中提到,在该公司的9.55亿用户中,有超过一半通过移动设备访问Facebook。应该说,移动网络并不是一个好的广告平台,这也引发了对Facebook收入的质疑,但社交网络移动化和无处不在,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无疑也将带来更多的可能。社交网站的数据科学家们也在寻求新得方法,力图将社交平台的有用信息从数据流中提取出来,多维度、精细化和深入化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将社交网站变成一个数据加工厂。未来,社交网站走向分化,垂直化、移动化和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可能都是趋势,比如像Pinterest, Instagram, Path这些新的形式都是很好的例子。移动社交将以一种全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人们与他们的工作及彼此连接在一起,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也是如今各种创新性移动社交应用创业者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网络即社交,大数据冶炼,虚拟结合现实,移动无处不在,社交网站要改变的不仅是虚拟世界的规则和可能,也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产业机会,这条道路上永远不会缺乏行者和奇迹,值得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