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前些年的迅猛发展后,作为目标客户群体的中小企业似乎并不买“工业云”的账。
要结果不要工具
两年多来,尽管这个“超市”里售卖的工具类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客户数量仍然没有较大规模的增加。朱林介绍,“工业云”仍处在试验推广阶段,现有的几十家付费用户还常与他们共同探讨平台的未来发展。
从理论上讲,以租用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这些软件和模块正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好办法,租用“工具超市”的市场理应相当火爆才是。
但现实情况却是,“超市”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真正需要。“说明我们对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是不够了解。”谢威坦言。
在客户的反馈意见中,他们发现,中小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工具,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计算中心曾与一家水箱制造商合作,试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求解水箱的最优设计。中心很快提交了任务报告,指出该水箱设计存在的缺陷。不过,当客户拿到报告时并不满意,客户反问道:“那你们认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应该是什么样的?”
类似的案例让技术人员深思。最近在与一家自行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中,他们便向企业提交了轮盘结构的改进方案。这一次,他们进一步考虑到,仅仅指出局部结构的缺陷并改进还不够,企业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全面优化自行车产品的设计方案。
“好比我们需要帮助农民收割粮食,仅有拖拉机、收割机和脱粒机是不够的,农民需要的是一台联合收割机,能够提供给他们全套的服务。他们希望看到收割了、打包好的粮食。”谢威打了一个比方。
不过,现在的“工业云”还做不到这些。
谢威反思,以专业划分的技术人员缺乏整体设计,也许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有专业技术背景,工作任务划分也是按照专业技术进行的。”谢威介绍说,“专业细化到例如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方面,分别能解决诸如汽车轮毂受力、传动、碰撞、风阻等局部技术问题,他们的确在工业设计基础上存在短板,无法设计一台能符合这些技术要求的汽车。”
对此,作为客户,北京迪蒙特佳工模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在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领域太广,让计算中心每个技术人员都能快速融入细分的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要制造也要创造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理念。
和大型国有企业不同,“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命根子”,所有中小企业都希望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产品品质,通过增加功能、改善性能、降低成本以扩大其产品销量,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那么,如何提升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来改进产品,对他们而言,是一件既具有风险又充满挑战的事情。
目前,制造企业往往仅凭自身经验改进产品。“先制造模具,再精心加工成实物,最后尝试实际使用。”朱林说,“遇到不好用时再找毛病,再重新做模具。和国外同行竞争时,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不具有竞争优势。”在他看来,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创新过程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没有尝到创新甜头的中小企业只好靠模仿来“制造”先进产品,而不是“创造”新产品。
在中心技术人员与中小企业的接触中,他们看到,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如何使用云平台工具做优化设计并不了解。“我们去参加很多工业制造的展会,很多中小企业核心的设计人员也会参加。当我们提到云平台工具时,他们都摇摇头对此不感兴趣。”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