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云”的“收割”难题

“好比我们做了一台联合收割机,也提供司机,想帮助农民收割粮食,但是农民由于不清楚使用联合收割机的好处,不了解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担心使用这些工具费用高、操作麻烦,所以不接受新技术,甚至有些畏惧,因此还是愿意用镰刀收割。”观念上的差异,让谢威感到有些无奈。

“也确实有一些企业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朱林介绍,南方一家企业生产汽车排气管,他们请专业机构做了产品仿真优化后,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销量竟然跃居全球第三名。“只是这种意识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搞创新的企业还是太少”。

刘在润算得上是先尝甜头的人。他介绍,以制造拉丝模具为主要业务的迪蒙特佳公司从去年起开始与计算中心合作。由于模具在拉伸钢丝时,因为淹没在液体中无法用肉眼观察,这便为生产好用的模具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前,刘在润带领研发人员凭借机械制造经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模具设计。近几年,在几名研发人员的建议下,他开始到处寻求虚拟仿真技术的帮助,并最终与计算中心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工业云”提供的计算机仿真服务,他们优化出应力最小、变形最小、通过速率最高、拉力最小的拉丝模具,每年节约了近百万元的电费。刘在润表示,公司与计算中心的合作是先行了一步,相信在云平台普及程度更高后,更多中小企业都能从中获益。

他建议,面对“工业云”的应用推广困境,计算中心应当想办法大力推广和宣传。

要便宜还要安全

虽然尝到了甜头,刘在润还是认为目前“工业云”提供的服务,收费有些高。“一套拉丝模具的仿真就花了几十万元。”他说。这对于一家中小型企业而言,的确不是小数目。

刘在润认为,想让中小企业老板愿意尝试一项新技术,关键在于要尽量降低企业的风险。倘若收费标准降低,老板们会以“反正也没有多少成本”的心理尝试着使用。如果收取并不算少的费用,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产品,遭冷遇便很可能是家常便饭了。

对此,也有人指出,政府采购扶持新技术,是市场经济下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之一。上世纪70年代空客飞机A300的推广便是经典案例之一。当英、法、德共同研发出该机型时,全球飞机市场仍以波音客机为主。正是3个国家政府联合采购,推动了A300在全球的热销。谢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呼吁引入政府采购的支持。

谢威认为,政府在企业创新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和就业,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很重要的。再者,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整个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乃至对国家竞争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工业云”服务的安全性也是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建设“工业云”之初,计算中心便考虑到安全的重要性。据技术人员介绍,2010年初,计算中心开始与国家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工业云”云安全体系建设。“工业云”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平台安全、虚拟化安全等四个方面,采用了数据加密、隔离、VPN、防火墙、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及处理流程等一系列技术。

尽管如此,仍然有客户表示了对数据安全的关心。“数据到底能不能长时间保存,会不会泄露给竞争对手,这些问题都是客户关心的焦点。”一名工作人员说,“毕竟这些关乎产品设计、管理流程甚至商业渠道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工业云”遭遇的市场问题,一个都回避不开。在谢威看来,将一个想法付诸实践总会遇到各种挑战。

整理好思路后,他决定努力做这样几件事:造好一台“联合收割机”,准备好一群“司机”,设计多套灵活的“收割”方案,还有,向习惯了用“镰刀”的“农民”耐心宣传这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