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专家王海峰、曲海峰谈中国数据中心的能源系统模式

12月11日,在北京富力万丽大酒店举办的DCD 2012会议上,腾讯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王海峰和数据中心工作组数据中心顾问曲海峰与参会代表深入探讨了中国数据中心的能源系统模式。在主旨演讲当中,两位专家介绍了数据中心作为能源密集型设施的能耗情况,回顾了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尤其是能耗方面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Spider模型,并探索了在中国采用创新性能源模式的未来之路,获得了现场听众的广泛关注。

两位专家指出:数据中心是一个高能耗的信息基础设施。据相关统计:典型的数据中心功率约为100万瓦,有的甚至超过2000万瓦,电力能耗占到数据中心整体成本中的50%以上。相关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计算性能提高了25倍,但能效却只提高了8倍;每购买1000美元的服务器的能耗增加了4倍,目前电力和数据中心辅助设施的成本已经超过了购买IT设备的费用。

在谈到中国数据中心能效现状的时候,两位专家首先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进行了整体回顾。他们引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中国目前已建成了超过50万个数据中心,预计到2012年年底,将建成54万个数据中心。2011年其应用市场规模达10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6%。

两位专家还指出:目前国内数据中心主要由运营商的IDC及企业与政府单位的EDC组成,其能耗规模接近,但数量上EDC远远多于IDC,集约效益很低。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主要建设者,到2011年为止,电信已可提供超过3万个机柜,联通可提供超过2万个机柜。

他们指出:国内数据中心的现状可用“小、散、低”三个词来概括:国内100~1000㎡的数据中心只占到数据中心总量的一小部分;且位置分散,多处于企业及政府单位的办公地址,互联网用户数据中心IDC则主要分布在ChinaNet八个骨干节点和30余个分省节点;目前国内数据中心可用性级别普遍偏低,多为B类(T2)级别,同时PUE较高,在2.5~3左右。

就中国数据中心的能耗和效率而言,两位专家指出:中国数据中心消耗的电量占全社会总电力消耗的2%,或全国建筑总能耗的10%,相当于三峡大坝全年的产能;然而中国典型数据中心的PUE仅为2.2~3.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利用率仅有20%~30%。在中国一个典型的托管性数据中心中,平均四年的电费将超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而数据中心的使用寿命可达到15年以上。

在谈到如何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的问题上,两位专家指出:可从电力/机电、暖通/制冷、能源三个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对于目前广泛为业界所采用的PUE衡量指数,他们认为:它不足以全面衡量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绿色数据中心不仅需要重视TCO,还需要重视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指数,需要将Energy、FACILITY和INFRASTRUCTURE结合起来考虑系统的建设和运维。

为此,两位专家创新性地提出了Spider模型。Spider模型是采用一个行业体系看数据中心产业的模型,它由六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S=SaaS、P=PaaS、I=IaaS、D=Data Center、E= Energy、R=Resource)。在采用Spider模型谈中国数据中心发展的时候,他们着重探讨了能源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关系,并借此分析了我国“窝电”和“电荒”并存的供电现状:东北电网和内蒙古电网电力供应盈余,而南方电网则供电紧缺。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两位专家介绍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风光储联合发电项目——国家电网张北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建设风电50万千瓦、光伏发电10万千瓦、储能装置11万千瓦。其中一期规划建设风电10万千瓦,光伏发电4万千瓦,储能2万千瓦,配套建设220千伏智能变电站一座。目前一期已经验收并网。

在能源建设模式上,两位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 城市 (电网+CCHP)

– 远郊 (CCHP+电网)

– 旷野 (风电+CCHP+电网)

– 数据中心类型

– 城市数据中心 主用DC 私有云

– 远郊数据中心 备用/双活混合云

– 旷野数据中心 容灾/备份公有云

在新能源的开发上,两位专家回顾了微软、HP、Apple果等IT巨头在使用甲烷供电,以及Google采用风力发电等方面的尝试,指出目前数据中心仍然脱离不了电网,天然气供电比沼气供电更为可靠。他指出:在探索我国数据中心能源建设之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我国能源政策的特殊性,而中国十二五期间推出的1000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将为我国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