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我们实在拿出不一张团队合影。”
与我采访的许多创业团队不同,感兽(Feely)是一个跨国协作的创业团队,四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黄宽和蒋春曦就职于纽约创业孵化器 betaworks。“春曦是团队唯一的女生,代码写得最好。她曾是纽约时报 iOS 产品的工程师。”李宗翰在 MTV 国际频道担任艺术总监,三人是在纽约大学读书时认识的。和黄宽大学同学的傅海身在上海,他是新茶潮锋的联合创始人。
“前半段是经典的成功 Startups 发展的例子,后半段是经典的失败的例子。”作为团队的“啦啦队队长”,黄宽这样介绍自己连续创业的经历。出身于纽约大学互动媒体系(ITP),在创业团队和大公司度过了四年,经历了融资、做产品、用户快速增长到差点被美国西海岸一个上市公司买下,最后一刻功亏一篑,黄宽说他成长了许多。不过,这从未阻挡过内心创业的激情。
“工程师的面子,艺术家的里子,创业人的心子”
如此分散的成员是如何凝聚在一起的?黄宽说团队的四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特质和共性——
“工程师的面子,艺术家的里子,创业人的心子。”
感兽是团队成员利用周末时间做出来的,在一个他人都在休息的时间里坚持做项目并不容易。“我们必须保证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否则大家的兴致会下降得很快。”
黄宽介绍了三个“保持兴致的方法”:由于团队三个人互相住的比较近,所以每逢周末,他们便会去不同人的家中工作,从而保持工作环境的新鲜感。工作时,三人一边敲代码,一边喝酒,还听着音乐,音乐由李宗翰负责挑选。
“我们最喜欢的牌子是日本的 yamazaki 威士忌。不拼酒,我们都可以喝很多,而且不醉。喝一小口酒,写几十行代码,感觉超好。”
感兽,感受
团队用业余时间的开发的产品名叫 Feely,中文名感兽。这是一个可以记录和分析心情的日记本。在极简的界面上,用户可以选择诸如“喜出望外”、“热血沸腾”、“灵光乍现”、“忧心忡忡”等情绪和感受。作为一款 SNS 和 LBS 应用,用户可以在时间线上看到好友的情绪和状态,从而了解自己和朋友的情绪变化,进而增加自我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探索。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以情绪为中心的 SNS。但是,在基于通讯、分享的 SNS 盛行的环境下,为什么要将社交元素聚焦在难以捉摸的的心理层面?
黄宽说,团队从两件事获取了灵感来源:一是艺术家 Jonathan Harris 八年前的作品 we feel fine,他通过分析论坛上用户的用词来判断当下互联网的情绪。“我们当时被互联网隐藏的大量情感数据深深打动。”另一个启发是 Nicholas Felton 的个人数据年报,他通过漂亮的可视化数据将个人的大小事务呈现出来,比如喝了多少水等等。
“这两个灵感各有各自的缺陷,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当然,这只是外因。团队希望在纷扰浮华的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拥有一个相互慰藉的港湾,让人们愿意敞开心扉把情绪写到网上,至于怎么写,方式很重要。
黄宽介绍称,现有的社交平台并不适合私人的情感宣泄和交流,即便是涉足私密社交的 Path 和微信。
“Path 是关于 What are you doing,而感兽是 How are you feeling。” 黄宽认为,Path 没有专为情绪设计的功能,而微信本质上还是个通讯工具。“即时通讯是一个双向的对话,大部分人不会直接短信说我很不开心。更多的人可能会把心情写在脸上,然后希望有朋友看到之后,过来一起分享或者安慰一下。这个行为和感兽目前的交流方式比较接近,就是类似 Twitter 的方式。”
量化自我,量化情绪
无论你对数字、统计和数据分析持怎样的态度,不可置否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硬件的提升、SNS 的流行,数据的收集、存储、运用越发广泛,海量的数据正在被人们结构化地运用,正在政治、商业、公共生活等多个领域剧烈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数据并非一个充斥着运算法则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依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的行为往往无序、随机,但是一旦通过数据化的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内在关联。
情绪正是这样一种在无形中操纵着我们的行为的东西。黄宽认为,情感数据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却易被忽视,难以捕捉。
感兽实际上是“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一个方向。作为一种超前的生活理念,“量化自我”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可视化、交叉引用分析和数据相关性等技术手段,对个人生活中有关生理吸收、当前状态和身心表现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获取,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但是情绪的量化不同于其他机能指标,它难以借助技术手段测量,与其用设备监测,不如“主动告诉”应用。
“如果情感数据和时间、地理位置、社交关系以及天气等元素结合起来一起看的话,那就可以做些非常有意思的应用。”
情绪的价值
由于数据的独特价值,感兽的商业模式会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以打造 Social Graph 的 Facebook 为代表,事实上,从地理位置数据,到社交关系,到用户偏好,各大平台都在竭力争夺用户的社交关系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未来。
在黄宽的眼中,情绪也是个大买卖。
其中的一个方向是:把感兽做成一个个人情绪数据可视化和分析的平台,比如感兽每隔一段时间生成一份个人情绪报告,何时兴奋、何时沮丧、在什么地方最受启发、在什么地方压力最大等等,从而对用户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提供帮助。
想的更远些,感兽可以成为一个推荐引擎,通过情绪的分析帮助用户“找到最让人血脉膨胀的酒吧,最启发人的小区,最开心的音乐。”
这样就可以把映射用户行为的情绪数据与商业行为挂钩。黄宽考虑将感兽打造成一个客户反馈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表达对某个地方、某个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用户去星巴克喝咖啡,商家可以实时了解到用户消费时的情绪。“如果你了解到用户等得不耐烦,你可以提供一个折扣这样个性化的服务。”
感兽还可以通过开放情绪 API,让商家了解到地区情绪、时间情绪甚至对某个品牌的兴趣等等,同时,它可以作为一个实时的情绪平台,帮助品牌商捕捉受众心情,从而有针对性地决定投放广告的时间,也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推送广告。
所有社交应用的数据生意都存在这样一个悖论——言多必得和言多必失,感兽也不例外:应用发布之初必须保证用户的有机增长以及用户的活跃度,否则数据的生意便是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保证用户的隐私,当然,工具无所谓好坏,言多必得还是言多必失,要看用者是否作恶。
尽管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黄宽认为,在平台尚未建立前,商业模式并不能以创立者的意志为主,平台的发展必须根据用户群体的走向而变化。
经历了连续创业的黄宽时常会把创业心绪写在个人博客上。在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有一种人叫 hater。这种人对于自己不喜欢不了解的东西,永远只看到它的缺点……不过这个世界不会因为 hater 的存在而停止转动……有人恨你的地方就一定有喜欢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