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新任CEO布莱恩·科兹安尼克(Brian Krzanich)
业内备受关注的全球芯片产业老大英特尔CEO的继任今日终于尘埃落定,英特尔任命COO布莱恩?科兹安尼克(Brian Krzanich)为新任CEO,以接替今年6月退休的现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虽然英特尔新CEO的人选终于从英特尔内部产生,意味着英特尔的发展战略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CEO在目前英特尔主要的三大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极本)中仍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智能手机:定位、模式及技术仍存短板
先看业内最为关心的智能手机市场。直到今天,业内对于英特尔进入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定位仍存有疑惑。即英特尔在此市场究竟是像高通一样走追求利润的高端路线,还是效仿联发科行以量取胜之路。
不可否认,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实力。但与英特尔占据优势的传统PC市场不同,在智能手机市场,比拼的已不是单个芯片的性能和功耗,而是片上系统(SOc)的整合能力,这涉及到网络、通信、图形等多种应用芯片的集成,而这些方面,英特尔显然与高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例如英特尔一直宣称其在制程和架构创新上的优势,但采用ARM指令集的高通在这两个方面也不弱,例如目前基于ARM指令集的制程技术已进入28纳米,英特尔目前的主打产品还是32纳米,而在架构上,高通自己的Karit架构也相当优秀,所以从整体看,英特尔要想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与高通在高端争夺的胜算不大。而从目前英特尔OEM伙伴发布的智能手机定位看,基本面向的是中低端市场,但这一市场的芯片厂商云集,竞争惨烈。
据相关统计显示,英特尔在经过去年一年的试水后,其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总体份额不足1%。面对此景,英特尔似乎意识到从高端切入智能手机市场所面临高通阻击的难度,所以其从去年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一年后,将今年定为走“量”的一年。“既然走‘量’,英特尔就难免与联发科这种‘交钥匙模式’的芯片企业竞争。
从市场经验看,联发科早在手机的2G时代就凭借此模式占据了当时手机芯片市场近80%左右的份额,而其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在于其对于不同手机厂商的不同需求快速提供从手机芯片到应用的不同的解决方案,且成本较低。这意味着如果英特尔效仿联发科这种“交钥匙模式”走量的发展策略,能否承受低利润对于英特尔是最大的挑战。
其次从模式上看,众所周知,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中的领头羊ARM负责处理器架构设计并授权生产,它本身不生产和销售任何一块处理器,而是由它的客户来设计和生产具体的处理器产品,这与英特尔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模式截然不同。显然,英特尔习惯了在PC时代相对水平化的产业链下与AMD这样的公司进行竞争,而在全新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英特尔与ARM的竞争意味着与全球的每一个芯片厂商进行竞争。
模式上的差异,对英特尔造成的不利影响是较大的。首先,芯片产品价格上处于劣势。ARM提供了一个基础架构,让其他芯片厂商去开发新产品,分担了部分成本,而独立负责研发设计并生产销售的英特尔显然成本更高,而价格因素肯定是手机厂商极为重视的一环;其次,众多的基于ARM架构的移动芯片厂商提供了差异化的产品,使得手机厂商能根据自己的硬件组合与功能定位灵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芯片,而英特尔不可能靠自己一家来完成。这也是ARM比英特尔更具竞争力的地方。最后,单在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竞争已十分惨烈,并显露出优胜劣汰之势。例如今年德仪宣布不再将重心放在智能手机芯片;意法爱立信在坚持了4年之后也宣布解体退出了手机芯片市场。那么面对模式上的差异及竞争的惨烈,后进入的英特尔要想真正立足难度不小。
最后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上,过去的一年,英特尔仅与联想、摩托罗拉等少数几家厂商推出了有限的机型,主要涉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并未在主流市场上获得较大影响力,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据相关统计,截至到去年年底,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与合作伙伴推出的智能手机仅为10款左右。要知道,无论是高通还是联发科,它们能够取得压倒性份额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拥有众多终端厂商,包括一线厂商。据称,目前全球有超过600款内置高通骁龙处理器的智能终端,还有超过450款正在研发过程,而中国庞大的大众智能机市场则是联发科芯片的领地。
相比之下,英特尔方面,虽然有联想、中兴、摩托罗拉等厂商支持,但在合作伙伴的数量上与高通和联发科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接下来,如何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尤其是一线手机厂商的加盟,对于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实现大的突破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