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电视的人应该记得这个广告:“你能听到的历史132 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70 年……”现代人保留的个人记忆要比他们的祖先多很多,而且就算我们和父辈相比,能留下的记忆也多出不少。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照相都被看作是一件大事而非业余爱好,买一部相机要花去普通工人3个月的工资。我们要想知道父母当年的事情,只能通过结婚照等人生大事留下的照片来一睹他们当年风采,大部分生活中的记忆还得靠他们亲口讲述才行。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方便的用手机拍照录像,未来5-10年,便携的存储空间将更大,摄影器件也会越做越小,将催生眼镜等可穿戴式的记录设备,我们每分每秒的所见所闻都可能被完全记录下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讲述我们经历的时候,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当年拍摄的照片视频,而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全方位的记录其成长,他们拥有的个人记忆将更加完善。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转变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和问题,因为人类进入今天这个能为每一个人撰写历史的时代,其实并没有太久,我们有很多的不适应。
记忆太乱,诱惑太多
容易获得的东西就不懂得珍惜,这是人类的通病。记忆容易获得了,人们也就不珍惜自己的记忆了。
以前,没什么更多办法可以记录自己某个时刻激动的心情,所以只好狂写日记,而且脑海里如祥林嫂般不断回访瞬间,跟儿孙讲起时也条理分明;现在,再激动的时刻,我们都要拿起相机先录下来,当时满心以为自己以后会从头看录像,会忆起这个时刻,但往往是拍完就放在那里了,第二天就忘记了。
而且,现在我们接触的资讯太多太乱,我们的神经受到更多的诱惑,以至于无法分一些给我们该记住的故事。对于父辈和祖先来说,他们大部分日子都是不断重复的,容易产生光阴飞逝之感。虽然回头想起来,会让孩子们觉得人生太浪费了,但他们能感觉到不断重复之中的些许变化,以及这改变如何拨动自己的心弦。
共同记忆的缺失
与信息过载相伴而生的,是人们的共同记忆越来越少。现在已经无法重现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搞到万人空巷的情景了,那是资源匮乏时人们被迫的选择。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社群里每一个人都了解和感兴趣的。比如我开头引用的广告,对每天看电视的我爸妈来说当然熟悉;但我的同辈人中,很难找到一个看有线电视的,即便看电视剧也在网上。我就无法唤起他们的共鸣。
现在,不同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推送的综艺节目和新闻的确有重合,可以构成很多人讨论的话题。但同看一个综艺节目,甲是在优酷看的,乙是在搜狐看的;同看一条新闻,丙去了网易,丁去了凤凰网。甲兴致勃勃的谈论今天节目的贴片广告,或者乙急于分享一条优秀的跟帖,他们都会发现,没有人跟他们看到同样的东西。个性化定制日益升温更将让我们的共同记忆越来越少,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同一个网站的同一个内容都可能是分众的,比如一个开放结局的微电影,你记得你们选择了“在一起”结局,你女友却记得你们选择了“分手”结局,兴许没等分出胜负,你们自己就先分手了。
这导致我们往往在不同的兴趣小组讨论不同的爱好,兴趣组A的人通常无法了解你的爱好B。当你想进一步跟任何人增进感情的时候,都会发现,其实他没有那么了解你。你的情感依托将随之变得支离破碎。当你找不到另一个人与你拥有更多共同记忆,你将慢慢失去移情的能力,感叹世上无知音的同时,你也成不了别人的知音。
网上的记忆其实不安全
我们难以面对自己生活中拍下的海量素材,也没有将这些记忆妥善整理的愿望。大多数人拍完了就扔进电脑里,或者上传到某个云存储,一般不会有备份。不是特意想起来,谁也不愿去看;整理起来的话,又觉得哪一张都不想丢掉,心一烦,又扔在那里了。
长久来看,这样做反倒比以前的老方法——只保留几本影集和日记——更容易让记忆遗失。万一你硬盘格式化了呢?万一你存照片的相册一夜之间被关闭了呢?你将怎样找回你的记忆?
我记起自己多年前去过一个专业论坛,这个论坛因为管理者之间的纠纷而消失,一位出走的管理员修改了网站域名定向,我没有办法取回自己在那里写过的文字。其实就算能够访问,我也只能手动打开所有的页面,然后一个一个另存到电脑上。这样的数据,可能因为流量太少,搜索快照也找不到,但我会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随着这个网站一同消失在尘埃里。
能影响更多人的服务,通常也是说关就关。雅虎关闭了有悠久历史的托管个人主页服务“地球村”;盛大轻博客“推他”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页面无法访问,导出日志都不可能;Google Reader的关闭,更是导致人们积累的巨量分享数据付之东流,证明再大的公司也无法承担为人类记录历史的重任。
而有人整理过互联网公司对个人数据的法律条款,发现这些条款一般只规定有限责任,即不对用户数据采取100%的保障,甚至可以以任何公司认定的理由禁止用户访问或干脆删除用户数据。整理过后他感叹说,在我们担心自己死后数据如何保存之前,先担心自己的数据会不会有朝一日灰飞烟灭;在担心自己的数据是否安全之前,先担心这些数据放上网以后,到底在法律上还算不算是你自己的。
将自己整理保存记忆的责任推给电脑,自己则偷懒不去记住自己的历史,那么,一旦“外脑”出问题,我们回头看自己的过去,也许将是一片空白。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见证人
我看到有很多服务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繁琐的重复劳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个人生活记录。Path可以不用我们手动写出“我今天早上7点起床”,Pebble可以不用我们手动写“我今天早上跑了3公里”或者“我今天血压有点高”。
但当你看到机器条理分明地整理出来的睡眠时间曲线时,你真的会在意这个信息吗?我打赌你会当它是又一个未读的新闻条目,一秒钟快速翻过去。多年以后,你回头望走过的路,自问“我这几年都做了什么”的时候,不会有任何智能程序帮你概括作答。
“笨”办法和“土”办法是帮助我们亲自记住一些东西的根本途径。只有经过本人努力记住的事情才牢靠。让我们重拾父辈和祖辈实践过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式,来尊重和更好对待我们的记忆吧:
•不要留太多的资料——至少要将个人照片和视频标记优先级,确定你最重要的经典时刻,以及不那么重要的随手拍。
•以实物方式保存最重要的回忆,将精选的照片打印成相册保存,录像要刻盘,或选用更稳固的储存方式。
•定期(比如每年)翻出来看一次,确保自己记得当初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当时的感受。
•勤于撰写日记、阶段性总结、回忆录,甚至记账。帮助老人们撰写他们的回忆录,这值得我们花时间精力听老人口述整理。
•在写微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博客,博客的作用在于你是特意用心写的,更帮助你记住重要的事情。不要使用“九宫格日记”这种格式化的工具辅助写作,而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有什么写什么,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讲述人与机器人之间关系的漫画《Chobits》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只要借助一点点时间的力量,就能超越往日的伤痛,但电脑除非有主人替它消除,否则再悲伤的记忆,它也会始终记得。相反地,就算再重要的记忆,也会因他人之手而消失。对任何人来说,记忆应该都非常重要,但电脑却无法在这上面自主。”
如果我们以为把自己的记忆托管到电脑上面会放心,那我很担心我们会变成和电脑一样,无法对自己的记忆自主。保有这份记忆的能力,将是我们留给自己和后代的宝贵礼物,这份礼物可以让我们更具有人情味,更容易拥有共同的情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作者简介:李书航,自由撰稿人,曾任门户网编辑。主要关注移动互联网和创业投资领域动态,对新媒体发展也有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