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润融通吴强:乔布斯向左,稻盛和夫向右

稻盛和夫颠覆了我的经营理念。乔布斯最打动我的是“定”。建议创业者少读励志书,多读解决实际问题的以及人文类书籍。做企业,终究还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约束下的商业行为,发展出一种中国式的管理文化。

口述|吴强采访整理|颖新

吴强是典型理科男。2006年他离职创业,创办天润融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润融通),这是他对自己理想的投影:做一家有价值的企业平台。

在天润融通设计简约的办公空间,我见到吴强。他身着简洁的白衬衫,看上去一副善于思考的模样。我们谈话直接进入了“读书”主题。

你很难想象,吴强最钟情的竟是人文类书籍。闲暇时,他会读像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历史方面的书。他说,创业者要读些解决困扰创业问题的书,“另外,我还建议多读些有人文气息书。”

这让我想到个插曲。以前采访香港电视人梁文道先生,他曾强烈推荐中国当代做商业之人“该多看些文学书”。他认为这类书更让人知道“人如何更好为人。而西方一些企业家和中国早期资本家都有这方面的修为。”

说到励志类的书,吴强的建议是,少读。“既然创业了,就说明已具备了相应素质”。

对我创业有过影响的三本书

公司经营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稻盛和夫的《创造高收益》系列。稻盛和夫是日本京瓷公司创始人,把这家7个人小公司做成了世界500强企业。这套书里,很多就是他与日本一些小型家族企业主的书信往来,大家交流企业经营之道。

比如,我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企业,眼下有20家分店,但我想扩张经营规模,我该把每家店从30人扩到50人,还是从20家店增加到50家?还有,我想激励员工了,那是用奖金还是其他激励方式?再有,我是一家家族企业的女婿,现在岳父退了,我做总经理了,那我如何平稳过渡,掌握公司权利?

一般人可能不喜欢读他这套书,因为书中全是这些特别细节、具体的内容。但我感觉,从这些具体小事中,你才能理出经营脉络。

我之前读过两年商学院,MBA理论体系和文化大多是西方欧美国家那些,所看管理类书大多也是德鲁克、特劳特等人的。欧美经管书很多都讲目标、战略、组织、授权,框架很宏大那种。也许是我自己对西方管理理念没参透,我总觉得商学院的学习,如果我在跨国公司做职业经理人,可能还适用,但对我个人创业来说是一件坏事情。

稻盛和夫的书里完全不是这些内容,但又融合、消化了这些东西,讲得很实际。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敬天爱人。他觉得做企业要顺势而为,顺应天道;爱人就是发自内心地将员工看成家庭成员,这很不同于欧美企业文化中更多讲求制定指标、利益最大化以及职业化那种。

接触到稻盛和夫,对我的管理理念有颠覆性影响。亚洲和欧美文化不同,两个地区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可能一样。太profession在中国行不通。我认为新劳动法大方向都不太对,就像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劳资之间温情的东西斩掉了。其实这些事政府出面管理就变味了,靠市场自身来调节、规范就行。另外要相信员工是有头脑的。

另外通过这本书,我也在反思,发现中国真正赚钱的公司基本都是家族企业。你像江浙一带就有很多,或者说,除了北京、上海,差不多都是。对,互联网高科技领域家族公司不多,所以这领域里中国真正的好公司也不多。

近代史上的好企业大都员工关系特别好,像同仁堂、山西那些票号,现代企业像娃哈哈、刘氏希望集团都不错。

我自己在公司管理上走了很多弯路。这两年受稻盛影响,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整,连KPI都取消了。在我看来,学习也是双向的。而我们做企业,还是要回归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约束下的商业行为,发展出一种中国式管理文化。

《乔布斯传》是那年比较流行的书,也是我看过的惟一一本传记书。体会不多,最主要的一点触动,在产品方面。我反思自己的创业经历,这两年状态并不理想,反倒是2010年前比较好。那时我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做产品上,经常跟团队一起琢磨怎么通过优化产品与用户对话。这两年公司规模扩大了,人多事杂,不能像以前那样踏下心来研究产品。这让我心里发慌,觉得这事儿不该这么做。

读《乔布斯传》,我特别有感于他的“定”。你看乔布斯不是去印度学习禅了吗?学禅的经历对他的创意和创造很重要。这与技术、产品无关,是人性与灵魂的东西,但这正是iPhone、iPad背后的“神儿”。乔布斯是将心中剑与手中剑合一了。我没到他那个境界,具体不清楚他那些直觉、灵感是怎么来的,但我认为,凭着逻辑是不行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做出了一款更好的产品,我想,那一定是我们“定”的结果。

“定”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一个纯市场化公司,“定”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的产品与服务价值。另外若你能“定”,就意味着不完全从逻辑出发想问题,某种程度靠直觉,而大商业问题和大机会都是要靠直觉来的。我觉得自己公司这两年没抓到大的商业机会,就是过多注重了从逻辑去分析市场。

还有一本叫做《工艺之道》的书也让我有感觉。本科毕业时,我曾在制造行业工作,做项目管理。那时候每天都接触机床。一般外行业人体会不到那些零部件工艺好坏差别有多大?确实差别极大。一个200公斤重的零部件,好工艺加工出来,你可以从头摸到尾,它是光滑圆润的;不好的工艺做出来,同规格产品,同样摸下来,你的手会受伤流血。

有人说我们做2B的公司,呼叫中心又是那么复杂的系统,你能有多大创新价值?你怎么人性化贴近用户?其实当你进到里面,会发现可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做这么多年了,就这周我们开会研究,还发现很多地方可以精细化,可以更简约,让用户使用起来更流畅。我的意思,不管2B、2C,还是制造业,任何行业深入进去,都可以不断改进,可以做得更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