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囊括寿险、财险、健康险等多险种承保理赔信息的大型保险信息平台正逐渐成形。
据悉,该信息平台暂拟名为“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保信”,注册资本20亿元,拟从保险保障基金划拨。
“按照保监会的工作安排, 6月30日完成接手全国性质的行业车险信息集中平台系统。目前已经清算完毕并交接。近期中保信可能就会正式挂牌了。”7月2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内部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
大数据平台构想
据上述人士介绍,按照中保信的既定计划,是先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手中接过全国统一的车险信息平台,再进一步“收购”其余13个省级地方行业协会独立运行的车险信息平台。
不过接手车险平台只是第一步,保监会的目标是追求建立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平台,将平台范围扩大到非车险、寿险甚至健康险等信息平台领域。目前车险数据平台仍在正常运行,交接工作不影响数据使用。
之所以选择车险平台作为平台集中第一步,是由于车险信息平台已颇有规模。从2006年起,由行业协会牵头、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分摊费用的车险信息平台就陆续开始建立。目前全国统一的车险数据平台囊括了20多个省的车险业务数据,另有13个省建立了独立的车险信息平台。
保险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保险业至少已经酝酿了两年。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曾拟依托车险集中平台项目成立保险行业信息公司,逐步设立全国行业信息平台,并就设立非盈利性的“保联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向业内征求意见。“保联数据”即效仿中国银联及其下属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命名方式,意为“保险联合”。
“当时打算采取保险公司认购股权方式,筹建方案、企业章程都很详细,不少公司缴纳了入股资金,但最终不了了之,入股资金也都退了回来。”业内人士说。主要是由于几家大公司占据了全国车险业务6成以上份额,数据向全行业放开查询对其最为不利,因此反对声音较大。而“保联”一名也因已有公司使用而作罢。
目前尚不清楚中保信将如何规范信息平台的使用,中保信是否会效仿银联,例如是否可实现消费者在任何公司的任一网点完成投保理赔,尚不得而知。
保险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平台公司设立后,要考虑怎么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银联支付只是银行支付的一个渠道,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辅助系统,而车险信息平台关系到财险公司数千亿业务的承保出单,其肩负责任更为重大。
定位争议与地方阻力
在信息为王的时代,数据集中带来极大想象空间。业内人士多肯定行业信息平台的积极性,认为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利于减少假赔案、提高承保质量,对于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也有战略性意义。
但很多落地细节仍需考量。首先是如何衔接地方信息平台。地方信息平台主要由地方保险行业协会牵头设立,系统前期搭建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尤其在一些平台建设已经很完善的地方,上交平台数据的动力不足。
而且,在建立地方车险信息平台时,主要依靠保险公司出资,平时采取收取信息平台使用费的形式维持平台运转。目前,保险公司承保车险业务,多需要登录车险平台进行信息查询、比对和确认后,才能签发保单。一家中小型财险公司每年的信息平台使用费都要上百万元。上交平台时,这些既有资源如何评估和分配,地方平台运营维护人员如何安置都需要考量。
“多次座谈会中,地方上意见比较大。所以接下来,恐怕得挨家挨户谈。保监会文件已经下发,肯定要执行,就看每一家怎么清算了。”上述协会人士续称。
其次,车险、寿险、健康险这类数据平台,一直都是由行业协会牵头在做。管理主体更换后,中保信替代了协会的作用。“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新公司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中保信公司虽有监管机构背景,但从属性上看是与各家保险机构平等的企业法人,“今后是什么定位?服务不好保险公司可以不合作吗?”有人疑惑。
数据安全是另一个关注焦点。一家财险公司负责人担忧,所有公司的信息都在一个平台上,平台公司如何保证数据安全。事实上,此前发生过一家大型财险公司通过车险平台系统大幅抓取行业数据,后来平台不得不规定公司查询量不超过自身业务量的3倍。
一家软件开发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理论上可以用技术手段来进行设置,例如可以通过后台设置限制查询次数、查询范围等,但数据集中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问题。
也有人士认为,车险是一种可标准化、流程化,可批量处理的系统。其它非车险,例如工程险一个项目一个样,数据恐怕很难统一归集和使用。
对于保险保障基金出资,业内看法也不同。有人士质疑,保险保障基金主要用于保险公司发生重大风险、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救急,用途并不包括设立平台公司。也有人认为,保险保障基金主要由保险公司缴纳,信息平台数据将为业内公司所用,并无不妥。
(本报记者赵萍对此文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