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视频行业和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对比分解

我在三个月前开始关注可穿戴领域,惊奇的发现,目前炙手可热的可穿戴领域与六年前视频网站到现在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经历了时空穿越的思考后,我决定将这一神奇的发现换变为文字,与大家分享。

产业格局,百家争鸣

六年前的视频行业由于UGC分享技术的普及,在2006-2007年期间,一下就在互联网圈冒出数千家,煞有百家争鸣的态势。

时间仿佛可以倒回或是延续,就像盗梦空间中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现如今的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于是,国外的大企业,以摩托罗拉传统型企业,也会展开基于Proteus Digital Health的数字药丸;也有秘密研发Glass eyes的百度,亦或是Nike出走专业领域首创Fuel值,推出band手环。

凡此种种,媒体曾报道,在2006年里,从以往不到30家网络视频网站一年内竟发展到300多家。而现在的可穿戴企业,据保守估计,从2010年的凤毛菱角到2013年现如今,至少有超过50家企业在可穿戴领域开发近百款产品。随着2014年Google Glass消费者版的上市,2014年,可穿戴设备将进入大面积的增长爆发态势。

本着娱乐大众的宗旨,现在的网络视频媒体定位为“世界都在看”。 惊人相似之处:本着改变世界的态度,现在的可穿戴定位为“人与世界沟通的物联新工具”。

未来,是否世界都在“可穿戴”?翘首以待。

图解:各式各样的地可穿戴设备

谁都可以进来,但是谁都随时可能出去

网络视频行业以进入门槛高为口径。

确实,资金、带宽、核心技术算法、版权、团队等因素无疑成为大家进入网络视频行业的门槛。无独有偶,现在的可穿戴设备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资金与核心技术算法成为关键。其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技术壁垒问题与可穿戴中国市场本土化成为可穿戴设备“钱”途上的另一个难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叫好又叫座的Google glass语音操控产品目前还是全英文的,如果该类产品放到市场前景广阔的二三线城市,试问,还有多少中国本土消费者愿意掏腰包。

于是,如何做到符合国人的本地化中文使用习惯,又能兼顾并亦获超越海外创新性的产工业形态,挖掘多种应用化使用场景,成为当前课题。

商业模式的探索,UGC与DGC的蛛丝马迹

2013年年初,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的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接下来五年将能创造5亿台销量,2018年,苹果iWatch出货量将增至4.85亿。市场调查结果可能夸大,但可穿戴式设备的前景依旧受人追捧。紧随其后,2013年5月,瑞士信贷发表报告预测称,在苹果和Google拉动下,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500亿美元。

面对如此权威的行业数据报告,可穿戴设备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前景广阔的市场,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呢?

2008年的视频网站,当时被问的最多的就是商业模式时什么,说直白点就是你这一破屌丝视频网站,带宽、服务器、人员成本巨大的同时,你靠什么盈利或者赚钱。现在可穿戴设备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可穿戴设备的盈利点是什么?硬件、软件、服务、数据、平台、服务?

视频行业优酷土豆集团定位为国外的YouTube,遵循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PPTV、PPS、爱奇艺定位为Hulu,遵循PPC模式(Professionally Produced Content专业视频内容),数年过去成为投资人放上台面的故事,于是品牌广告、版权分销、增值联运业务、数据系统、游戏联运、视频服务、用户服务、视频硬件则成为了收入的重要来源。

现在可穿戴设备也在诸多借鉴国外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DGC(Device Generated Content)以设备创造内容模式将成为概括未来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核心理念。不同的设备基于可穿戴的技术,产生不同的价值,简言之“设备创造价值”。举例来说,一根普通的鱼竿,抛竿出去,不知道湖底是否有鱼,也许垂钓者一天都会徒劳而返;倘若是智能可穿戴鱼竿,硬件鱼竿与手机APP相连,垂钓者在抛竿之后,通过鱼竿与手机的相互连接,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与了解到抛竿地附近是否有鱼,增加垂钓的乐趣和价值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的设备,基于可穿戴,产生不同的价值。

惊魂一梦,此时还未被大家熟知的DGC是否会犹如现在的网络视频行业UGC模式而大红大紫呢?未来可穿戴的商业模式或许会因此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