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味同鸡肋

在没有大概的框架和标准的情况下,厂商都在各自为营、各抒己见,使得智能手表在市场混沌时对产品概念进行了太多消费。

被三星[微博]寄予厚望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发布的消息像投入大海的一颗石子,微小而短暂的波动在三星的铁粉中也没能引起太多关注。而走在三星之前的索尼SmartWatch,在第一代产品沦为鸡肋的情况下,10月份就要发布第二代产品了。

虽然没有重磅产品,热闹的2013已被称作智能手表元年了。据咨询机构BI 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智能手表的全球销售量会达到400万枚,2018年可达9160万枚,销售总额有望达到92亿美元。

除了三星和索尼这样希望凭借智能手表对苹果进行逆袭的一众厂商之外,一些本身并无产品生产经验和技术储备的品牌,如国内的果壳电子、奋达科技,也把智能手表这类设备当成一鸣惊人的手段。

厂商忙于卡位,已经暴露出急功近利的软肋,多款产品集中上市,每一款都号称“第一个真正的智能手表”,但没有一款让消费者产生“这就是智能手表”的认同。抛开功能不谈,最基本的产品定位还在“附属手机”与“替代手机”中游移,在没有大概的框架和标准的情况下,各家厂商都在各自为营、各抒己见,使得智能手表在市场混沌时对产品概念进行了太多消费。

倚靠众筹起家的Pebble上半年出货量达到9.3万枚,是目前最为成功的智能手表之一。它实际上是被设计成智能手机的“第二屏幕”,你必须先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才能正常使用Pebble,离开了智能手机,Pebble毫无用处。三星Galaxy Gear的定位同样遭人诟病,与手机匹配的功能是只和三星智能手机做朋友,如何说服用户以300美元价格去买一个手机附属品呢?而且电池续航只有25小时。

当然也有人不甘做手机第二屏,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如果说第一代可穿戴设备是围绕着手机做开发,第二代产品将最终取代智能手机。”果壳电子CEO顾晓斌也判断:“未来大家出行的最便利选择是携带一块和平板一样大小的智能手机,再加上一块小屏幕,承接有原先手机功能的智能手表。”

他们对智能手表的未来似乎堆砌了过于美好的愿景。目前独立的智能手表功能大多是以诸如健康监测、上网、收发短信、NFC等为主,相当于功能并不全面的缩小版智能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注定它很难替代手机游戏、阅读等功能,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替代品,不久后可能就面临市场的淘汰。

目前,智能手表的桎梏还有系统和开发平台。三星、索尼都选择了Android平台,但智能手表可操作性范围小、触控不方便,能够使用的App基本上是将手机版改写成适用于手表。如果研发新的适合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谁愿意为这一前景尚不明朗的产品付出高昂的系统开发成本呢?

在一个新的产品领域,“第一个”往往生不逢时,革命性产品的出现,才能真正引爆市场,就像iPhone对智能手机的意义。如今三星和索尼都没有如愿成功,独立开发系统的 Pebble只活在小众人心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苹果iWatch被寄予的期待也更重了。谁还有能力说出“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替消费者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