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去采访Phil的路上,又把他在在斯坦福“No Exit Strategy for Life”演讲听了一遍,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毅然坚持“拒绝收购,做百年企业”信念。既有企业家的老成,又有创业者的真诚,这就是Phil。如果Steve Jobs一句鸡血的“Follow your heart”让你觉得浑身燥热,和Phil的对话更像是过来人与前瞻者的娓娓道来,很不鸡血,有点理想主义,但却在现实中脚踏实地。 Steve是一个能煽动你不顾一切追寻梦想的一丝不苟完美主义者(chase your dream),Phil是一个能引导你启发你什么才是梦想,什么才是正确的梦想的理性追梦者(what's the right dream, how to dream the right thing)。德芙有幸在Evernote EC3采访了Phil。胖胖的Phil说话掷地有声,缜密的逻辑中偶尔穿插着俄罗斯人特有的黑色幽默。下面,我们就来和Phil一起,聊聊他对梦想,对科技的看法,聊他为自己设计的没有退路的人生。
(德芙当时戴着Google Glass,于是自然进入了关于穿戴式设备的讨论...)
Phil:哈Glass!你用了多久? 感觉怎么样? 我还在等我的老花版Google Glass..
36氪:用了快3个月了,由于API的限制还有硬件本身的局限性,譬如不能调音量,室外显示效果差,所以感觉更多像是一个Fashion Item,或者科技活动的Ice Breaker。穿戴式设备可以算是云计算之后硅谷最热的话题之一了,基本现在人人都在做手表,家家都想搞眼镜。就连咱们Evernote的EC3都请了譬如Jawbone的CEO过来做Guest Speaker,可见Evernote对穿戴式设备也是非常上心的。Phil你对这一波号称 "设备复兴"的潮流怎么看?
Phil:我觉得这个不是 "设备复兴",而是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 "产品革新"。为什么呢?因为这会迫使所有产品设计者,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设备而设计产品,而是为了个人本身去设计产品 (not for specific device,but for the person)。现在的产品,譬如应用,都是针对设备而设计的,最精细的版本是按设备划分,譬如ipad版,iphone版。但是在穿戴式设备上安装应用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设计,所以你不可能有一个在眼镜上的应用,一个在手表上的应用,一个在鞋子上的应用,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有一个能够了解你,适合你的应用然后在你所有拥有的设备上为你服务。这个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完全就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法论。Evernote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更高效,更聪明”,这个其实和穿戴式设备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的。
36氪:Phil那你对"高效" (productivity)的定义是什么呢? 人们往往有种感觉是科技越发达,生活越繁忙,越复杂。对信息的消化、整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信息聚集、增长的速度。你觉得这个怎么破。
Phil:咱们想想10年前,说到改变productivity的工具,唯一的产品就是Microsoft Office。如果你想想你每次坐在PC前,平均使用Office的时间,是不是基本都有1个小时。Microsoft在PC时代,非常擅长帮助你在一小时以内,变得更高效。但是当智能机时代来临的时候,你每次使用手机,是不是只有2分钟,或者5分钟,非常碎片化的时间。所以你怎么样能让用户在两分钟内,变得更高效? Microsoft就无法破了。这不仅仅是工具类的产品,这个是对于所有的产品,譬如游戏,譬如媒体。譬如EA非常擅长设计让你玩至少半小时的游戏,但是对于只有5分钟可玩性的设计,他们就没辙了。Evernote作为工具类的应用,是和Mobile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如何让你在两分钟以内变得更高效。未来的穿戴式设备,产品的设计应该是让你如何在1秒钟以内变得高效,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是一个更小的时间碎片载体。所以每个时代,对于高效的挑战都是不一样的。现在还没有人能很好的定义,在1秒钟内的高效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应该成为那个时代的定义者。
36氪: Phil我第一次见到你是在Stanford的演讲,那真是绝对的干货。你说了你要做的是一个百年的企业,不是一个只为了退出的快钱产品,所以Evernote永远不会被收购。这个确实是一个Founder所应该坚持的。但是作为一个CEO,作为一个team leader,你如何对你的投资人,你对你的员工负责呢?如何保证投资人的钱,能有最大的回报,如何保证员工在他他们职业道路上,有最大的收获呢?
Phil: 退出机制和Equity的套现完全没有任何关系(Exit and Equity are definitely decoupling) 。股票想要套现,咱们有二级市场。未来我们肯定会IPO,这个已经是很确定的事情。但是这个不是一个“退出”,只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小步,而且不是那么让人兴奋的一步。Evernote的投资人、founder、员工,有无数可以套现的机会,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以套现不是一个阻碍我们进步和壮大的东西。
36氪:Evernote现在有大概350名员工,如果未来到了1万名员工,那么怎么保证他们每个人都不不是为了更多的股票套现而工作的呢(financially motivated)?
Phil:套现与待遇应该不是最本质的动机,但是是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每个在Evernote工作的员工都能享受很好的待遇和福利。但是我们不需要仅仅是为了最大化其人生财富的员工,我们需要的能最大化其人生影响力的员工。财富更多是一种对你影响力的认可和证明。如果一个公司,或者公司的员工,最本质的动机是财富的最大化的时候,那么这个公司也只能算是为了股东和华尔街存在的公司,而不是为了用户和世界存在的公司了。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36氪:那么对Phil你来说,长期真的很长,可能是20年、30年。你如何保证短期的目标可以是在长期的蓝图轨道上,并且为长期的目标所添砖加瓦呢?
Phil: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产品,是为了赚钱、为了市场的空缺而存在,那么这个是非常错误的动机。你可能在短期内不断的变化,适应市场,满足投资人预期,然后,那就没有然后了。Evernote 存在的意义很简单,就是要做一个百年企业,让世界更聪明一点 ( 100 year company and 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it smarter)。另外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有三点是你要重视的。有最重要的,第二重要的,和第三重要的,分别是文化、品牌和产品。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旦奠定,那么很难会有大的改变。企业文化是可能帮助企业,经受起各种市场考验最重要的基石,不是产品,也不是品牌,而是文化。第二重要的是品牌,品牌代表了什么,其体现的价值是什么。非常少品牌能代表某一种精神或者现象,伟大的品牌塑造有Nike和苹果。第三重要的是产品,产品在100年以内可能变100次,但是文化和品牌就不同。所以Evernote现在做的,就是在我们的文化领导下,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只要提起记忆,提起效率,就会想到的品牌。
36氪:那么Evernote从成立到现在,最大或者最成功的产品变化是什么呢?我记得当年你们对ipad下了非常大的赌注,甚至你自己也是在拿到第一部ipad的时候才看到了Evernote for iPad长什么的样子,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赌注。那么你下一个赌注会是在哪里?
Phil:投资人和操盘手最大的区别是,投资人有投资假设,操盘手是依靠市场投机,所以一个是长期回报,一个是短期回报。我现在有两大长期投资假设:一是软件和硬件的区别将会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这个是个非常大的假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引书包、卡套还有其他纯物理产品,因为我们想要了解,几千年来人们所使用的工具类产品是如何设计的,其核心是什么。 二是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级)产品的区别将会逐渐变小也最终消失。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高效需求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他们会更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是同一且同步的产品。我二者在未来无疑也会是区于同一化。譬如5年前企业级的手机更多还是黑莓,但是现在基本都是iphone和android的天下,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6氪:Evernote开始卖袜子是怎么回事?89美刀5双的袜子?
Phil:袜子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和赚钱无关。我实在是厌倦了被所有人称为 "笔记公司" (note taking company)。所以我想,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和笔记完全无关的,和人生活切身相关的产品,来改变大家对Evernote的定义。所以有了袜子,所以没有人再会说 "笔记公司如何在记笔记上更进一步",大家都来问袜子的事儿。这个也是我们要来作为未来穿戴式设备先行者的体现,也是Evernote 品牌打造的重要一步
36氪:Phil你对亚洲市场怎么看?Evernote在日本非常成功,这个也许和他们喜欢收纳的民族特性有关。那么对于中国市场的用户,你有观察到一些特有的用户特质么?
Phil:我不觉得Evernote在日本成功是因为日本用户喜欢收纳或者整理。因为Envernote不是为喜欢收纳的人设计的,正相反是为那些不喜欢整理或者不知道如何整合信息的人设计的。 与其说是日本人喜欢整理成就了Evernote的成功,我更觉得是Evernote设计的使命 "让人们变得更高效" 正好满足了日本用户的需求。日本整个国家,都在追求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这也是Evernote想做的事情。对于地域性的问题,我并不觉得中国用户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在我们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无数人和我说,你要做一个中国版的Evernote balabalabala。但是我觉得为什么要呢,他们用的是一样的iphone和ipad,就证明了好的产品,好的设计,是不需要地域化的。特别是Evernote是给 “现代知识工作者” 设计的,就是你们常说的“都市白领”,他们的需要就是“要变得更高效,要更有效地提取有用信息”。所以这一批人,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应该是世界性的。
36氪:最后一个问题是,36氪的很多观众都是中国创业者或者未来的创业者,你对中国的创业者有什么想说的么?
Phil: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可能在5年前是非常烂的建议,但是世界在这5年内有了巨大的变化,我想在我经历了这5年后,给所有创业者这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你不应该考虑别人想要的是什么,用户作为第三人称的需求是什么,市场的需求是什么,你应该考虑的是“你”的需求是什么。你应该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你应该去做一些,你自己想要,你自己会爱上的产品。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你如果做的东西是你自己会爱上、无法离开的,那么世界上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你一样爱上它。除非你是一个变态,但是就算你是一个变态,世界上也有成百上千的变态和你一样喜欢这个产品,那么就就够了。5年前,就算你的产品能满足某一个划分的用户群,你很可能无法成功,因为你如何接触到这些人群呢?但是现在不同,因为我们有了社交媒体,有了app store,你可以花99%的时间在产品的开发,1%的时间在市场营销,因为只要有好的产品,自然而然会有气质相投的用户喜欢,这也是Evernote很少花力气做营销的秘诀。五年前的让创业者最头痛的营销、渠道等等在现在都是完全免费的,现在是创业者最好的时机。所以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你不为自己做产品,你去做市场调查,去了解用户喜好,你最终无法成功,因为你根本无法真正地判断,你的产品是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另外如果你不是为你自己做产品,你很难抵御诱惑,可能有好的deal你就卖了,这个不是一个做产品应该有的态度。我第一二个公司的产品都不是为我自己,是为政府,为电商,所以我很轻易就买掉了我前两个公司,Evernote就不同。所以第一个建议就是,为你自己做产品 (build for yourself)
第二个建议,是特别给中国创业者的。如果你看中国企业,在这边的信誉,都是非常负面的,特别是在创新方面,非常非常负面。很多人说,中国企业做的就是copy copy copy。我去过中国很多次,我觉得这个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或者说,错对参半的观点。Copy完全没有问题,copy也是创新。因为你不仅仅是copy,你是copy and improve。每个人都在copy。中国企业有如此负面的信誉的原因,就是他们从来只说copy,不说improve。如果中国企业说,我要copy 并且improve facebook,如果他们这么说,世界会大大的欢迎,因为这是创新,这个是google plus干的事,是很多其他社交网络干的事。但是中国企业,他们只会说,我们copy一个,中国版的facebook。这个就有地域的局限性,而且不是什么创新的事情,因为他们最后做的,还是从UI到功能都一样的中文版facebook。所以我给中国创业者的建议就是,不要做一个中国的startup,要从第一天开始,就做一个世界性的startup,不要做一个更好的中国版facebook,要做一个更好的facebook。(Phil 原话如下My second advice for Chinese startup, don't be a Chinese Startup, be a global startup from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