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头已在生活消费领域剑拔弩张。作为生活消费重要场景的金融,竞争是必然。
近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一直处于相对疲软的状态,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反观金融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2中国500强发展报告》中显示:5银行的利润超过272家制造企业的总和。另有统计表明互联网BAT三巨头2012年净利润的总和居然远远低于地方性的上海浦发银行,就更别提工农中建交了。难怪连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都曾表示“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互联网正在实现对各行各业的颠覆与重塑,金融则是其中之一。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因此有人将这一年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今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更是持续升温,各种形式的创新不断出现,那么这其中可能存在泡沫吗?我认为还是要把握一点,即金融要服务于实体,不能成为无本之木。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而且创新的,但一定还是要嫁接在实体之上。马云提出了“平台、金融、数据”,正是因为看到了平台之于金融的基础性作用。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更看好基于平台并服务于平台内生态的互联网金融。只要有足够大的平台就有可能衍生出有效率的互联网金融,我们看到银行涉足电商也是此理。因此在这一领域,不管是对于作为新秀的百度,还是已经蓄谋已久的阿里,亦或是动作并不太多的腾讯,都面临着极大的机会。表1对BAT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横向对比,下面我们逐一解读。
表1 BAT三巨头互联网金融布局纵览
新秀百度:依托搜索优势,快速疾进
今年下半年以来,百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力节奏明显加快,整体布局也是逐渐浮出水面。这里面既有传统的金融搜索流量变现,又有以交易为核心的闭环金融体系打造,也许还不乏金融全产业链布局的野心。
今年5月,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发布了一年一度的趋势观察,力陈互联网将加速淘汰传统产业。之后的6月份,百度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首次成立面向消费者收费的“前向收费业务群组”(以往百度的用户产品主要任务就是带流量,百度几乎没有涉足过向网民收费的业务),并把原有的网页搜索部、网页搜索产品市场部、商业运营体系、销售体系组成新的“搜索业务群组”,以提升搜索业务的协同效应。
金融无疑是“前向收费业务群组”中的重要方向之一。组织架构调整后,百度金融领域布局的节奏明显提速,一系列的新闻也被先后曝出。
7月10日,“百付宝”(已更名为百度钱包)获得了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这是百度推出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两个月后,百度推出“百度钱包SDK”,切入移动支付领域,主要用于游戏内支付。据说百度的移动端支付工具也在研发当中,很快就将推出。
8月,百度低调上线金融频道百度金融测试版。此外,市场上也传言百度正在和不久前完成巨额融资的金融垂直搜索网站融360洽谈深入合作。
9月24日,百度宣布在上海嘉定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目前可以提供的贷款额度为3亿元,预期后续将会继续增资。3亿的资金量不大,但确是百度探索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的重要一笔。
进入10月,百度宣布“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即将上线,并且联合华夏基金联合推出首款理财计划“百发”。“百发”其实就是百度版的余额宝,不管是从产品形态还是收益率来看瞄准的都是余额宝。据悉,为此李彦宏还亲自和华夏基金的老板会谈过。虽然我们看到在监管层面“百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作为百度金融中一环的“百度理财”已经浮出了水面。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百度金融可谓是到处落子布棋,连连出手。至此,百度金融的整体布局也逐渐清晰起来。目前百度金融主要有三大服务体系:面向金融客户的流量分发(据悉内部称这一项目为“金融知心”)、面向小微企业的百度小贷以及面向互联网用户的“百度理财”。
相比另外两个巨头,百度涉足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自然是搜索和技术,这也使得百度在流量分发的“金融知心”和百度理财两项业务上将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我们首先说“金融知心”。搜索是百度的传统项目,百度今年在知识图谱、知心搜索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一些产品也已经面世。强大的越来越个性智能的搜索技术可以实现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智能化匹配,实现有效地流量分发,这对金融客户来说无疑会非常具有吸引力。
“百度理财”则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百度拥有信息的入口,基于对海量用户检索请求的大数据分析,很容易了解理财的热点和网民的需求,因而也更容易针对性地推出或推广相应的理财产品,这是百度独有的优势。不过,理财是一个交易的闭环,需要以支付工具作为载体,因此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活跃用户数将非常关键,而这方面目前并不是百度的优势。这几日“百发”的疯狂推广,“1分支付三重大礼”主要的目的也是想唤醒足够多用户对百度钱包的注意。百度钱包是百度理财的战略重点,也是百度理财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手握近70%的搜索流量和国内数一数二的移动分发渠道,百度钱包市场份额的拓展还是应该有所期待的。此外,对于理财产品百度毕竟是初入者,金融又是强监管的领域,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好平衡也是百度面临的一大挑战,不过这也是三巨头都会面临的问题。
“百度小贷”的业务模式与阿里相似,依托的是平台上数以百万计的长期广告客户、开发者以及合作伙伴。不过百度对这些企业的绑定和了解的深度不及阿里,业务模式的探索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百度当前需要做的是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数据化,搭建一套适合自身的信用评估体系,逐步实现需求的自动化匹配,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金融知心、百度小贷、百度理财显示了百度金融布局的三个重要方向:互联网金融流量分发平台、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平台以及互联网用户的个人理财中心。这些业务是从百度的传统优势出发,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为金融企业和用户服务,其中互联网因素占有很大的成分,承担的也更多是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那么百度金融再继续向前走呢?会不会向更深度发展,切入传统金融领域并嫁接互联网思想?百度金融会不会在内部进一步升级,打造一个与搜索齐名的综合金融集团,改变目前以搜索为核心的业务结构?看看阿里,我觉得这一切也并非没有可能。
强势阿里:多业务线齐尝试,小贷业务优势明显
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与阿里巴巴有莫大的关系。2012年9月,马云将阿里巴巴未来的战略重点定义为“平台、金融、数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此后阿里巴巴动作不断,布局新业务、推出新产品与调整组织架构多项工作并行。
关于阿里金融的布局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详解阿里金融十年发展路线》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当时倾向于认为阿里金融的布局重点还是单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好传统金融的补充,为生态内的互联网用户和网商服务。但是从阿里金融最近的动作来看,涉足传统金融领域并在其中嫁接互联网思想显然也是其重点之一。
目前,阿里金融的布局中既有自身已经渐成气候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支付宝、阿里小贷等,也有向传统金融领域的尝试与渗透,包括融资担保、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保险、基金等。无论业务的类型和范围,阿里金融还是始终围绕两条线进行: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其中消费金融以支付宝为核心,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改变支付宝单纯的支付工具属性,使其向消费者的理财中心转变,信用支付和余额宝是前期推出的两款重要产品;小微企业金融则以小贷为核心,一方面扩大优质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担保、资产证券化、信托乃至银行等业务方向的探索找到适合小微企业更好的融资解决方案。对比百度不难发现,尽管瞄准的客户群不同,但从业务属性来看,百度的金融业务与阿里重合度颇高。
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阿里金融目前的策略就是多业务线尝试,不管是基金、证券、保险,还是银行、信托等,只要有可能都去插一脚,一方面是对各个业务的试水和学习,另一方面只有尝试的多了才能实现更好地组合,从而保证资源搭配在一起更有效率。
阿里金融无疑是三家企业里面走得最前的,这与电商天然地集合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关。阿里金融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依托电商交易平台的海量卖家,一方面这些卖家与阿里电商平台实现了更为深度的绑定,阿里金融可以掌控他们大量的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另一方面阿里金融起步较早,基于自身掌控的大量数据阿里巴巴已经逐步建设了相对完备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模型,这对于信用贷款业务来说无疑是非常核心的。因此,目前阿里金融的最大优势也在于小贷。
不管是从组织架构还是从业务探索来说,三巨头之中阿里对金融领域显得更为强势,也是因为自己想要的更多。这从其与天弘基金独家合作推出余额宝并转而控股天弘基金就可以窥测一二。
蓄势腾讯:用户群体为先天优势,目前动作不大
在微信5.0整合财付通推出微信支付之后,腾讯互联网金融的呼声很高,其中更是有腾讯申请民营银行这则被否认的消息推波助澜。但在三巨头之中,腾讯的动作其实并不多,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未成体系。当然,也许它还在等待时机,也许还没想明白如何切入,尽管如此腾讯在这个领域也着实有了一些积累。
首先,腾讯是以会员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作为核心盈利模式发展起来的,而这本身就涉及虚拟货币和虚拟交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其次,依托QQ和微信庞大的会员体系、网络游戏平台以及电商平台,腾讯的财付通成为仅次于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未来财付通不仅继续承担着为QQ、微信、游戏以及电商等业务打造闭环交易系统的责任,更是可以模仿支付宝向个人理财中心的角色转变。市场已经在传言财付通将推出类似于余额宝的金融产品。预计在阿里余额宝、百度“百发”的压力之下,这样的动作不会太晚,跟进指日可待。
腾讯的用户群是谁都羡慕的。QQ拥有超多7亿的月活跃用户,微信会员人数则已经突破了6亿。QQ在电脑上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手Q和微信也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上打开最频繁的应用之一。依托如此庞大的会员人数,腾讯去做一个金融产品的分发渠道应该没问题,直接依托微信布局个人理财中心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其中的疑问在于金融毕竟是高风险行业,QQ又是比较低端的形象,分发的安全性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微信则更多的还是承担用户的通讯工具,其越变越重的客户端究竟能承载腾讯的多少梦想至今还是个疑问。
对于当前热门的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市场,腾讯并没有过多涉足,但前期的业务积累使得其具备了这种可能,互联网金融的战场依然不能忽视腾讯的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似乎对证券资讯业务的兴趣要更大一些。继腾讯收购益盟操盘手、推出腾讯操盘手,成功跻身股票软件行业之后,今年5月,腾讯财经联合济安金信共同完成并发布了腾安价值100指数,这是中国第一只由网络媒体发布的证券市场指数。
最后总结一下,在传统互联网时代,BAT三家分别依托搜索、电商和社交,打造了各自的帝国,虽然偶有边界冲突,但格局基本变化不大。移动互联网时代,边界冲突已然加剧,三巨头已经在生活消费领域剑拔弩张。作为生活消费外的另一重要场景,互联网金融的竞争绝对不可避免,目前看,不管今天BAT各自棋落何处,各家都是从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出发,距离白热化竞争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场赛跑才刚刚开始,后面创新、资源和布局等重重大考都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