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真的有用还是玩概念?

酷、炫,是可穿戴设备的代名词,超哥这几天体验了一把国内某牌子的智能手表,我把它连同“酷炫”二字一起扔到了一边,两个字——没用!

先来评价这款表,外面姑且时尚,表带不错,橡胶材质,与手腕柔性贴合。玩弄了半天有以下几点体验:

人体工学很重要

智能表的屏幕大小与手腕是个矛盾体,表盘小了屏幕小,表盘大了是否戴着舒服取决于表盘背面。表背是与人体接触的地方,这款智能表背部是方形平面设计,与手腕的弧度不切合,当手腕稍有左右上下弯曲,通俗点讲,硌得慌。

这个时候想想传统手表即使表盘再大也舒服,为什么,圆形。只要表盘不大于手腕,再怎么活动也不会感到不舒服。圆形,是一个伟大的形状。

对哪种表更有戴的欲望?(酷炫很难抵过传统手表的尊贵感)

所以,用个专业术语,人体工学很重要。人体工学,使工具的使用方式尽量适合人体的自然形态,这样就可以使用工具的人在工作时,身体和精神不需要任何主动适应,从而尽量减少使用工具造成的疲劳,如鼠标。

这款表不适合像超哥这样手脖子又细又没肉的,各位买智能手表一定要转动下手腕。

能否替代手机很重要

面对表屏的第一个兴奋点是如何操控,左右拨拉后的兴奋点是看它的应用,地铁上看新闻?没网;玩游戏?没有。那还是玩手机,看看微信吧。

里面有一款记录走路步数的小应用,从地铁到家走了500步,消耗了10卡路里的热量。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想试试官方宣传的量血压功能,没找到,想下载,没有应用市场。

它还没办法替代手机,用户就有拥有一个多功能设备就不会另外带一个“累赘”的主动权。

输入很重要

既然别的干不了,那就看看新闻吧,得连WIFI,WIFI密码填充界面弹出一个九宫格输入法,输入框被完全盖住了,输入法上每个格子有三个字母,只能数点了2下是输入第二个字母,3下是第三个,尼玛,这才叫盲打。

这个时候没有全键盘,即使有,屏幕太小,也没有语音输入。半天找出来个手写输入法。智能手表不能依仗按键输入法,至少手写和语音并存,语音输入是大方向。

由此可以想到Jawbone环,记录心跳、脉搏、睡眠质量,都面临一个“然后”的问题,然后呢?GoogleGlass现在实用的地方也就以第一视角拍个动作片这功效吧?

到底什么样的穿戴设备是有用的?

超哥认为,可穿戴分体外和体内。体外穿戴扩展人体运动机能,如让人跑得更快,看得更远,具备飞的能力,提供外骨骼可以防弹等等。体外穿戴将用到运动与军事上。

据报道,美军正在研制类似电影《钢铁侠》里的智能盔甲,甚至包括类似《终结者》里的液体装甲。“战术攻击轻型操作盔甲”是一种先进的步兵装甲,能为士兵提供超人般的力量和防弹能力。采用机械外骨骼结构,使士兵能携带重型装备,它由内置电脑、防护系统和生命信号检测系统组成。

“体外穿戴”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体内穿戴”是指监测身体各项指标,观察体内异动,提供分析数据,并可以对接解决方案,形成闭环,是为正道。我在此抛出一个概念叫B2O,BodytoOffline,此前普遍的概念是线上到线下,未来应该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体到线下”.前面讲到的没用的手环并没有做到后面几项,是块简单的测量表而已,看看就完事儿。

体内哪些数据重要: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白细胞、肝功、肾功……

未来穿戴设备跟医学肯定是大的结合点,某血压健康类穿戴设备的设计思路可提供参考:

有用

在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污染的双重影响下,慢性病已占到人口总死亡率的85%,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与计算跑多少步的穿戴设备相比,测血压更有用。

它通过蓝牙或者Wifi来连接,可以配合基于Android终端的各类设备使用,而测量工作交由APP程序处理。APP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每次测量的结果,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有感情

我们这些年轻人往往只注重自己可穿戴设备的酷和时尚,甚至只注意自己的健康,父母的健康不闻不问,一款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情味儿。

用户可以提前在手机中输入亲人的电话号码,每次测量血压的结果都会由后台程序自动以信息形式发送给亲人,以方便家人实时了解患者的情况。

至少在这个层面,构成了用户购买驱动力。

激活数据

对于穿戴设备来说,采集数据仅仅是第一步,用户最需要的不只是对健康数据的简单记录,后面还需要“激活”这些数据。而事实上,对释放用户数据价值方式的探索,才是最应该关注的。

将这些病理数据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打通,将采集的身体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汇聚到云端,并进行历史数据统计和相关趋势分析及共享,然后形成用户的终身电子病历。

云端汇聚了很多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全面运用让它有了“从拥有数据到预判病情”的威力。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切片、解析处理,抽取出最具有说服力的医学智能诊断模型,能够预测和塑造用户所预期的健康发展状况,指导用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大数据预判病情,这个真的能实现吗?

形成闭环

数据采集了,病情也给判了,应该看医生了。在APP端集成医疗资源库,汇集医学团队和专家,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发布自己的数据图片,直接选择就近或者信赖的医学专家进行病情咨询,并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疗建议,由此完成一个基于用户健康需求的闭环。

同时,更多的健康需求者还能通过APP中的问答专区,看到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常见病情分析,为自身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这款产品好坏,它提供了一个可穿戴设备的方向,有用、激活数据、形成闭环。一款产品还是应该少提点概念,专注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