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IBM真的会在与亚马逊的战争中倒下么?

从“去IOE”到在一个关键的生意输给了新兴的对手亚马逊……从一系列现象来看,IBM似乎陷入了危机。但是,经历了百年风波而屹立不倒的蓝色巨人,有这么容易被打败吗?

当下,百年蓝色巨人IBM似乎陷入了一场危机,一方面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用户势力正在发起一股 “去IOE”风潮,另一方面亚马逊AWS正试图夺走IBM专属的企业级客户领地。

业内很多人惊呼,IBM即将倒下。

这些看法来自那些不喜欢IBM的人,在他们看来,IBM在云计算时代似乎成了一个另类,一个没有节奏感的业者。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IBM没有太多官方声音来回应。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IBM下一代技术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在接受CNET科技资讯网采访时指出,“我在IBM工作已经快40年了,经历了几乎每一次大的转型和调整,在每次大的变革到来时,都会有人站出来说IBM是不是不行了,这几乎已经成了IBM遭遇的周期性铁律。云计算是重要的趋势,但绝对不是未来的全部,我们看到的未来绝对不止这些。”

借助这次采访,我们不妨把IBM未来向何处去的话题深入开来,看看这个已经度过百岁生日的蓝色巨人是否真的到了危机四伏的时刻?

新锐来袭 IBM势危?

作为云计算领域最早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IBM看上去却似乎被隔离在公有云的圈外。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到互联网新贵亚马逊的异军突起。

亚马逊是全球知名的电商,同时它也是全球知名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其从2007年推出AWS(Amazon Web Services)公有云之后,就开始了公有云服务商角色之旅。今年初,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CIA)一项公有云计算订单中,亚马逊AWS获胜。与之PK的正是IBM。

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赢得了6亿美元的合同……业界一片哗然。

在随后不久的6月份,IBM高调宣布以约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商SoftLayer。这笔收购,被业界看作是IBM向亚马逊AWS正式宣战的导火索。

虽然,SoftLayer无法在规模上与亚马逊AWS、Google Compute Engine或者微软Windows Azure相提并论,Softlayer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3家数据中心以及超过10万台服务器,它在某些技术方面的性能要远远超越Amazon AWS。但在商业的世界里技术不是全部。今后,Softlayer和IBM现有的企业级公有云SCE+的整合,互相渗透,被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IBM公有云和传统的企业级高性能的公有云的组合,使得IBM成为了当今世界里的公有云另一个大玩家。

在今年11月份,IBM宣布其公有云服务Smart Cloud Enterprise将在2014年1月31日前全面迁移到SoftLayer。ZDNet至顶网常务副总编赵效民点评说,“IBM关闭SCE服务并不新鲜。IBM在收购SoftLayer之后,就打算将SoftLayer纳入自己的SCE体系之中,IaaS服务在SoftLayer来做,加上IBM本身的IBM的PaaS和SaaS服务,SoftLayer可以如虎添翼。

IBM一直服务于大型企业和行业客户,而SoftLayer则服务中小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的结合非常具有战略意义。有观点认为,SoftLayer让IBM补充了在Scale-Out方面的短板。

对于业内一直在热炒IBM在CIA打单中败给亚马逊AWS一事,IBM下一代技术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对CNET科技资讯网发表了他的观点,“现在看亚马逊的发展,他们的确打了十分漂亮的一仗。IBM不可能赢得每次竞标,世界也不存在永远的赢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每次错失的机会都教会了我们从中了解我们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事情。IBM从这件事吸取了教训,一个月之后就赢得了美国内政部10亿美元更大的单子。”

Daniel Sabbah指出,虽然,云计算概念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但是整体还处在早期阶段,仍在实践中,其对客户及整个IT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才刚刚开始。目前,云计算的重点大多在改造数据中心,以降低IT成本,IBM研究发现,2013年只有60%的企业预计将采用某种形式的云计算,且实现范围有限。据Gartner预测,云收入到2015年将突破2500亿美元,相比之下,企业的整体IT指出在2013年预计将达到3.7万亿美元。云计算仅占在整体IT收入的6.8%。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模块化商品云,但是这些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被广大企业所担忧。我想说的是,时间可以证明,CIA将会看到亚马逊的服务是不是可以真正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Daniel Sabbah说,现在看亚马逊的发展,的确打了十分漂亮的一仗。但亚马逊提供的是标准化的少有定制的能力的服务。企业环境里有太多各种不同的工作负载,他们需要变化的能力和定制的能力,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研究清楚,也是IBM所孜孜不倦的专注的领域。

他还强调:“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新世界’刚刚到来,新的模式才刚刚开始探索,离成熟还差的很远,最重要的是即使它成熟起来以后,也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搬到这个模式上。IBM更有实力帮助企业客户在私有云和新世界的开拓变得更加稳健、积极。”在他看来,如今的IBM已经不只代表Power、DB2、WebSphere,还代表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等等诸多新平台的方向。而IBM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在IT行业多年变革的经验积累,使它总能深刻理解产业的变化趋势,并且牢牢把握。所谓云计算时代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交付方式的变化,通过一个新的方式把信息技术的价值交付客户。IBM一直在从中学习,同时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并将核心竞争力与新的市场和技术变革需求做匹配,从而最终赢得市场。

去IOE:IBM的梦魇?

在中国,好似没有其他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像阿里巴巴这样傲娇——淘宝开辟了C2C模式,而天猫商城又拓展了B2C之道,阿里巴巴已经成功地把11月11日这个所谓的光棍节扭转成了网络狂欢节,支付宝也成为越来越多机构支持的流行金融模式。另外,最让人佩服的是,它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圈里技术实力派的一个代表。

在今年6月21日,支付宝官方微博(@支付宝)上发布了这样一个消息“再见!亲爱的小机。支付宝可靠的服务背后是先进的技术。早先,我们使用了金融行业广泛使用的小型机方案,现在我们应用了更先进、灵活、低成本的新技术。昨天,我们欢送了为支付宝服务了5年的最后一台小型机。再见小机。你好,更Power的未来!”

微博还配了几张照片,阿里人在IBM的那台小机上签名留念,更有人拉起横幅。这好像是庆祝胜利。很多网友转发了这条微博,有人感慨阿里巴巴的技术实力,有人唏嘘IBM小机在阿里巴巴成为历史,更有人悲观地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跟随阿里巴巴的脚步去IOE。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阿里巴巴告别小机给去IOE运动添加了注脚。

有必要交代一下的是,何谓“IOE”,什么又是“去IOE”。IOE,是IBM、Oracle、EMC这三家著名IT厂商英文名字首个字母的缩写,特指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以及EMC的存储。

这三家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说在市场都是响当当的,但是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去IOE,是个近两年兴起的话题,指用X86服务器集群、开源数据库和分布式存储的IT架构来替代传统的集中式IT基础架构,而IOE组合就被认为是集中式的代表。

赵效民用专业的角度来描述了两种架构的不同,集中式架构又称为Scale-Up,意思是说强调单机扩展能力,而分布式基础架构称为Scale-Out,这在如今是一种很火热的云计算愿景,它用标准、开放且相对低廉的多节点集群,组成可灵活横向扩展的资源池,根据需求进行弹性调度和管理。

对于为何要去IOE,阿里巴巴技术保障部DBA负责人周宝方指出原因有三:一、集中式的IT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淘宝和天猫爆炸式的业务增长,如果单点出现故障,将对电商交易带来致命影响;二、IOE技术相对封闭,限制了阿里巴巴的技术研发空间;三、IOE设备都是专用设计,安装和维护过于复杂。

赵效民则指出,去IOE是一场较量。硬件架构上是Scale-Out与传统Scale-Up的较量;软件层面上则是分布式应用与传统大系统应用的较量,IOE就是传统势力的代表,因此打破传统,就要从去IOE开始。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去IOE是其业务模式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去IOE呢?抑或说是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去IOE”将成为一种潮流?

作为去IOE的参与者,周宝方说 ,“去IOE相关技术,难以复制。”

我们不妨来看看阿里巴巴去IOE的历程,阿里巴巴从2010年开始停止购买Power小型机,而到2013年5月17日,最后一台Power小型机下线。粗略计算一下,阿里巴巴在去IOE中去I的过程,持续了至少3年时间。看上去,去IOE是一个耗时工程。

“去IOE水很深风险很大,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说开源怎么着,在我们看来开源只是解决了你入水的时候零成本的问题,你后期要驾驭它的时候你会面临很高的运维以及发展的成本。这是需要很强的技术团队才能帮助你Hold,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要轻易的去IOE。”从周宝方的这番话,看得出去IOE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据说,阿里巴巴的技术人员就有1.7万人。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可以成功地去IOE,很长程度上是依赖着有深厚实力的技术人才团队。另外,有观点认为,去IOE可以节约成本。这是个未经过严格证实的观点,并没有例子来证明Scale-Out比Scale-Up的整体成本低多少。在阿里巴巴的评估和总结中,也并未体现成本这个元素。

整体来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会有更多的企业客户关注去IOE这个话题。但是,要认清的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去IOE”,这是周宝方的建议,不过他也指出,“和阿里巴巴类似的规模化的企业可以尝试去IOE。”

赵效民指出,“在高吞吐的OLTP应用场景,如银行核心交易、电信计费系统的应用场景,传统的Scale-Up仍然具有较大优势。”

CBSi中国媒体总编刘克丽也发表了对去IOE话题的观点,她认为,“对于已经是IOE的用户,无人承担去IOE的风险。去IOE不能一刀切,去IOE也不要起哄。”

刘克丽在CNET科技资讯网《绝对热点》栏目中表示,“‘去IOE’从提出开始,得到一些人认同,更多的人是起哄,这些人中,不管是不是IOE的企业用户,还是与IOE没关系的屌丝,不管是与IOE无关的制造业还是仇富的小竞争对手们,反正爱起哄、喜围观是中国人的爱好,这就跟一些人喜欢吃辣椒一样的自然。这也是去IOE话题如此火热、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同时,刘克丽也指出,“不过,在去IOE起哄的情况下,IOE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这几年对互联网市场、对中国城镇化建设这个二级火箭启动用户的产品价格、应用介面、及时服务、品牌宣传等否到位。”

ZDNet至顶网CIO频道主编丁慧茹就“去IOE”话题与5位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的CIO进行了沟通,结果发现,嘉宾们都一致表示要更加冷静地看待去IOE,而不能盲目跟风。

一位证券行业CIO指出,“目前我们的关键业务还是基于IOE的产品上,无论是I,还是O,或者是E,都要根据企业环境而定,都不能全部去掉。”

一位电信运营商CIO表示,“需客观、个性化选择性地去IOE。目前已基于IOE产品的业务,不建议去掉,成本太高;电信行业的特殊性,也要求高可靠性,尤其大数据来临,还是借助这些好的产品实现;有些借助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的还是可以选择部分去除IOE,但是对于IT部门的实力会要求比较高。”

一位保险行业CIO告诉ZDNet,“我认为可以部分去掉IOE。硬件产品永远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本质上不应该是讨论去IOE,而是讨论如果给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最佳的IT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这位金融行业嘉宾的观点超脱出了去IOE本身。

看得出来,金融行业和电信电信关键业务较为特殊,去IOE不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但是也有行业用户表示,已经实现了去IOE。上述保险行业CIO表示,“我觉得国内的厂商未来会越来越有能力支撑医疗行业的发展,国际产品太贵,医疗行业IT支出太有限,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而一位物流行业CIO指出,“我认为IOE都可以去掉,我们目前底层的服务器都是x86架构,这跟业务相关,我们没有太大的瞬间交易量的要求,所以基本的IT配置可以满足。”这位CIO的观点十分明确,IOE可以去,但是他也列出了前提,那就是没有太大的瞬间交易量。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去IOE可以在某些限定的条件下进行,但去之前一定要考量自己的业务需求、人力、成本等诸多因素。

在去IOE话题风行的近两年时间里,IBM作为IOE最靠前、且表面看上去影响最大的厂商,处于去IOE话题的风暴眼,为何官方一直没有任何回应?甚至由“去IOE”事件而导致人们对IBM整个公司前景,都得出负面判断、甚至竞争对手都肆意攻击之时,还悄然无息?

去IOE,一定程度上给业界带来了误导,Power小型机是IT旧世界的代表,不适合云计算的新世界,是这样吗?

拿IBM来说,过去这些年,小型机Power作为交易系统、数据库、ERP的服务器,“集中式”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Power小型机只能scale up,不能scale out。从技术层面来说,Power小型机因其高吞吐特征,做云计算硬件平台甚至比x86更有优势。

就连互联网巨头Google也是看好Power平台做云计算的潜力,在今年8月,其宣布与IBM共建OpenPower联盟,共同研发适合下一代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技术。对Power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生态系统,最近IBM在Power上的举措,可以看出IBM在通过开源构建新的生态系统,或者说借助开源的生态系统,构建Power在云计算新世界的生态系统。举措包括再次投资10亿美元用于Power Linux,支持OpenStack等。

Daniel Sabbah同时指出,“金融行业是非常敏感的行业,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监控非常严,另外是交易对数据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钱有损失。IBM多年来深知金融行业等关键业务客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各种需求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很多人吐槽IBM封闭,他可能是忽视了IBM是Linux基金会最大的支持者,IBM领导成立了OpenStack基金会,IBM是该基金会的白金赞助商,我们致力于推动开放的云计算标准。”

“现在市场是新世界与传统并存的,企业需要一个打通新旧世界壁垒的桥梁,因为已有的成熟技术是扔不掉的。一个合格的服务商,需要同时对这两个世界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从传统向新时期的平滑过渡。IBM在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变革中学会了这样的技能,了解行业发展的历史,同时探索革新带来的未来,对过去的了解正好加深了我们对新时期的认识,”Daniel Sabbah强调说。

“去IOE”本身是一个市场的游戏,难免狭隘和偏颇,它给市场带来很多的误导,不明真相的企业如果盲从,损失不可估量。去与不去,用户自己一定要擦亮眼睛。

Daniel Sabbah介绍说,当前的世界简单的可以看成三个部分:第一,“IOE”所代表的已有的世界;第二,互联网企业谈论的新的世界。第三,将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桥梁。目前一方面,已有的系统正在保证世界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新世界刚刚到来,且不说这个新的模式才开始探索,离成熟还差的很远,最重要的是即使它成熟起来以后,也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搬到这个模式上。

IBM中国开发中心CTO,中国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毛新生一语中地的指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IT的公司,难道每个传统企业的公司都要变成IT公司吗?

IBM倒下?绝没那么容易

在《浪潮之巅》一书中,作者吴军这样评价IBM,蓝色巨人100年来能够基业长青,秘诀是:保守。

吴军在书中这样解释看上去像是一个贬义词的“保守”,“这让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在100年的历程中,IBM经历过多次危机和转型,但是每次都历久弥新。吴军指出,“之所以IBM能够是科技界的常青树,这与其客户类型、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全球化有密切关系。”

与其说“保守”,不如用稳健来形容IBM的步伐。

在IBM工作将满40年的Daniel Sabbah,对IBM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比旁人更深刻的认识。他说,“IBM应该变的再快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想提醒的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稳健的发展战略才是生存之道,人们终究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认识到这一点。新的世界非常令人激动,我们需要全力以赴要去打造,但是已有世界不是顷刻间就完全颠覆掉,正如从主机到PC到Server的演进等,这个过渡是需要平滑而稳健的。”

然而,业界认为互联网所做的事情是颠覆式的创新,完全可以抛开过去的模式,在这种潮流中,IBM似乎落后了。

Daniel Sabbah的看法却是:这个新时代才刚开始,总是有先行者。回顾IT发展的历史,IBM很多时候都不是第一个介入市场的,比如当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IBM并不是第一批从事网络或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企业,但它可以被称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创造者。对于新一轮的变革,IBM仍然在不断学习了解,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世界上诸多的行业领域或区域市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机遇和空间,而且这些领域才刚刚起步,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才刚刚开始。“这就好似新旧两个世界,旧世界是传统的IT交付环境,也就是私有云,而新世界是全新的公有云计算环境,但是当下,是处于第三个世界,一个交融的时代,也就是混合云时代,企业并不会马上100%迁移到公有云中。” Daniel Sabbah说。

IBM拥有超过5000个私有云,2012年比2011年同比增长超过100%。“IBM是唯一一个在私有云和共有云领域具备同样技术堆栈的企业,可以让客户按照需求轻松转换。” IBM比其他厂商更加了解企业级客户的需求。基于OpenStack提供开放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花费40亿美元在SaaS展开收购,联手首都在线布局中国公有云市场……很多人会忽略到这些不小的细节。在全球,IBM更是拥有更多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俄亥俄州计算中心、Fullerton印度信贷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欧莱雅等等。

IDC把IBM评为云计算领域的“领袖”级别,一方面是因为IBM具备的能力,其中包括客户的反馈,他们认为IBM顶级能力提供了功能性调查和竞争力,具有行业洞察力和能力,而且可以利用全球资源,另外,IBM关于云专业服务的未来战略也带来不少加分。

IBM的成功秘诀是“保守”,这是从其发展模式上而言。事实上,IBM则一直是企业界开放标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比如Linux、Apache、Eclipse等。

在云计算领域,IBM仍然是开放云计算标准的倡导者,这甚至让人有些出乎意料,IBM是OpenStack的白金赞助商,OpenStack 是由Rackspace和NASA共同开发的云计算平台,它是一个开源云计算平台,支持者包括AT&T、惠普、思科、英特尔和VMware。百度百科中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OpenStack,“帮助服务商和企业内部实现类似于 Amazon EC2 和 S3 的云基础架构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Daniel Sabbah称,IBM多年来,一直服务于政府、大型企业客户,IBM已经在智慧城市、电信、零售、金融等行业帮助众多客户实现了高价值的云计算。为此,IBM也有不错的回报,2013年IBM单季云计算收入达到10亿美元。

当然,从私有云世界到公有云世界,抑或是从公有云世界到私有云世界,从左走抑或是从右走,中间都需要一个桥梁,能架起这座桥的人,必须是对两个世界都有深入的经验和认知的,一个仅仅对公有云的新模式有经验的厂商显然担当不了这样的角色,更何况,新的模式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探索,去验证。

这场战役才刚刚打响,亚马迅挑战IBM耕耘多年的企业级市场,不是没有可能,但绝非易事。企业级IT市场有多深,只有摔打过的IBM才知道。当然,在公有云IBM与亚马逊必有恶仗。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需要做的是: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舞台,让他们表演,让他们施展。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话放在当下十分适宜,对于IBM,对于产业,对于所有人,都值得去思量。

(感谢几位重量级CIO、刘克丽、赵效民、张广彬、丁慧茹等对本文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