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常谈》谈到《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从近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推动白话文以来,国人开始远离了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感到生硬与晦涩难懂。大家连带着也远离了中国经典。其实各国的学者都曾呼吁他们本国人民要阅读自己国家的经典。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近年国内开始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于是让儿童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甚至不少幼龄学童能把名诗佳赋倒背如流。大概教师和父母们认为这就是学习中华文化了。甚至我还多次听到有些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强调“半部论语治天下”.首先这句话的权威性就值得怀疑,其次大家若上网查查就知道,那只不过是北宋初年一个文学修养不佳的宰相赵普自我解嘲的话。

白话文大师朱自清先生早在60年前就借由《经典常谈》一书,以浅显的方法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什么,让我们有点入门知识,一窥中华文化的奥秘。

提到朱自清先生,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国文课本中的《背影》、《匆匆》和《荷塘月色》这些生动感人的白话散文。他用最平实朴素的语言抒发情感,深刻生动地描述了父子亲情和大地万物景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朱自清的散文摆脱了文言文用字的生涩难懂,主语不明、典故套典故的引用,以及起承转合不明等等的缺点。没想到这么一位白话文大师本身却对中国的经典有着极为深厚的修养。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大师在对日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于抗战的大后方昆明西南联大写成的。大师在国难之际与生死存亡之秋,仍坚持传播中华文化,这种对祖国的使命感以及对后世学子的教诲与期盼,让人不觉动容。朱大师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训诂学第一书:《说文解字》;接着用五章介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也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再接着用一章介绍了“四书”;然后用三章介绍了“史”和“诸子”.最后用三章介绍了《经史子集》中的“集”,分别是“辞赋”、“诗”和“文”.

朱大师在每一章中,先从描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讲起,再介绍作者,最后再谈到那些经典的内容。他强调自己只是编篡前人对经典的理解和注释,并没有加入他自己的评论。

看这本小册子就如去一个博物馆之前先看一个讲解指南,目的是方便我们进博物馆后知道参观的路径。而要真正一窥艺术的真谛还需亲身参观博物馆内部。所以朱大师规劝读者:千万别看了这本小册子,就以为自己已经懂中国古老经典了。他要求读者一定要亲自去翻看那些典籍。

由《经典常谈》不由想到近年余秋雨先生所著的《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余先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一般说来,他在“非上海人”中比在上海人中较受欢迎,而在海外华人中又比在国内人群中较受欢迎。这大概是距离产生美,或者跟张艺谋一样,名气大了以后,自然招人眼红非议,一举一动都被人放大了来检验。

有人说他在文革时曾用“石一歌”的笔名写过批斗文章,虽经他多次否认,并公开悬赏给任何能证明他写过那篇文章的人,至今多年也没人来领奖,而反对他的人仍一直忽略这故事的后半段,认定他就是当事人。

有人说他在汶川地震时,曾豪言要捐款,但是最后没捐。虽然他后来拿出证明他已捐了四所图书馆,但是反对他的人仍忽略他的辩解,死活咬住他没捐款这个故事。

他在1992年曾说过一句拍领导马屁的话,在汶川地震时也说了一段支持政府的话,反对他的人就铺天盖地的批评他,说他是个马屁精。

甚至有人说:看到他的长相就不想看他的书了!

我倒无意为他辩护,只是觉得上面这些事并不影响他对文坛的贡献,也不影响他的文章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正面作用。不去翻翻他的书,其实是自己的损失。

《中华文化47讲》是余秋雨在北大中文研究所讲课的记录。2009年初版的书名是《问学》,后来加上与台湾的大学生电邮往返问答的记录,再版时就改称《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了。它基本上是把中华文化史有系统的梳理一遍,正好和《经典常谈》遥相呼应。他不以“分类法”来介绍文化史,而是按时间顺序,一边描述时代背景,一边讲述文化史的推演和发展。这本书比《经典常谈》多介绍了宗教、

绘画、雕刻、书法和小说方面的历史发展。

书中除了让我们初步了解文化史之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余先生的教学方式。他不是填鸭式地由他一人来倾吐他的腹中学问,而是先告诉学生下次要讲什么,然后每次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先汇报预习的心得,然后他再提纲挈领地点拨几句。用流行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这也是西方学校通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觉得比填鸭式有效多了,因为课前学生必须准备,若没准备,课堂上就汇报不出个所以然。汇报完了,再经过老师的补充和指正,整个一节课的内容就会深深烙印在心里,不容易忘记。

书中这些学生是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各个都对国学有很扎实的功底。阅读到他们对古代经典的体会和他们彼此之间的讨论,再加上余先生本来就擅长于对中文文辞的驾驭,经过他一点拨,由众人脑力激荡所得出的心得或结论,真让人获益匪浅。

初余先生上这门课时,凤凰卫视还录像转播,那时的学生,今日已在社会各个焦炉初露头角。比如,在广东卫视主持“财经郎眼”的王牧笛,无论在书中或在录像上都可以看到他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

在今日信息时代,事事讲求创新,其实真正能创新的人都是懂得旧规则的人,只有这些人才知道如何去打破规则。不懂旧规则的创新叫做胡闹。看了朱自清大师和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更体会到在文化上有创新能力的人,其实都对经典有很透彻的认识。

这两本书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我在这就不锦上添花,或是狗尾续貂。建议大家有空时都能看看这两本书,并把书中提到的经典找来翻阅,深刻地认识一下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充电。

作者李之柏博士:原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德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