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厂商和创业者都瞄准的领域之一是:可穿戴设备。在年初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大会上,众多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展示更是传达了这一信息。
目前,智能可穿戴产品种类很多,如智能手表、智能充电手腕、智能水杯、智能耳塞、智能婴儿监控衣等。典型产品有以Nike fuelband为代表的智能手环,Pebble、Galaxy 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和Google Glass为代表的智能眼镜。国外已涉足可穿戴的巨头有耐克、谷歌、索尼、三星、摩托罗拉、英特尔等,包括华为、TCL、中兴等在内的很多本土企业也表示,将在2014年推出可穿戴设备。
但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让人满意吗?
在1月14日的《IT时代周刊》第九届CEO年会上,我听到了对目前可穿戴设备严厉的批评声。这种批评声并非独一的,还有很多,而且批评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批评并不是所谓的去黑某个产业或者厂商,而是从消费者、体验者、观察者等多重角度去评判可穿戴设备,并为其未来有更好的明确性发展方向而提供的一些较为“刺耳”的声音。这是业界需要的声音,一起听听吧。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在 CES会议期间表示,虽然很多的厂商在CES上推出了可穿戴设备,但是亮点并不多。而且,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仍然偏技术理念,未来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才能更好地变成大众化产品。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未来五年内可能还无法成为一个大产业。
的确,亮点不多,而且目前并非是革命性产品。
在1月14日《IT时代周刊》第九届CEO年会上,飞象网总裁、电信评论家项立刚指出:“人类信息革命传播这个问题,已经根本性的解决了。我们已经做到了云距离多媒体时时传播,双向传播。我们现在正在一个新的门槛,这个门槛什么?是第七次信息革命。是移动互联+智能感应,这就需要有一个革命性的或者根本性的改变。革命是什么?苹果重新理解了。这不是一个小电脑,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智能手机。我们现在都在说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我们需要用手表打电话吗?需要用手表听音乐吗?我觉得很扯。把智能手表做成智能手机的人,我觉得最终要失败。什么是未来可穿戴设备?所有这些都是都要重新定义,重新改变。”
这观点与快鲤鱼翻译的国外网站nikkei的文章《可穿戴式设备怎样才能真正成功?摆脱智能手机!》有些相同之处。
文章作者也认为,“大部份产品仍处在实验阶段,且从整个市场来看,评价还很低。只是在眼镜或手表中植入智能手机的功能是万万行不通的。”而且,“又小又不易操作”、“待机时间短,充电过程麻烦”、“设计不够精良”等等便是大多数用户对目前推出的眼镜形、手环形、手表形等可穿戴式设备的评价。
作者表示:“现在的可穿戴式设备使用不便的最大原因就是过于智能手机化。特别在家电制造商中这种倾向更加强。对于把自己定位在智能手机周边产品的可穿戴式设备,却希望自己向智能手机一样拥有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所以,首先必须要脱离智能文化。
英国路透社1月13日报道了出席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的许多行业高管和分析师给出的结论:尽管热闹一时,但类似可查收短信的腕表或捕捉视频的眼镜等可穿戴式装备不太可能很快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原因是现有的很多可穿戴式设备都设计笨拙、价格高昂、技术也存在局限性。CES展出的多数可穿戴式产品都试图把高科技硬塞到一个新形式中,而对配戴者而言这并不具备太大吸引力。
那在CES上,中国记者的观点呢?
搜狐IT主编潘越飞发文《站在泡沫之巅的可穿戴设备》,他表示:如果非要为每年的CES加个关键词,“可穿戴设备”当仁不让。这个至少已经风行了五年的科技概念,在全产业链条的各巨头公司正式加入后,终于半只脚踏入了大众的视野。只是,泡沫依然横行。
泡沫一:创客改变世界。但在创客们玩成人玩具一般折腾小发明时,芯片级巨头公司的行动表明:改变世界的永远不是创客,而是商业。泡沫二:创意改变世界。可创意是点火器,高效的生产能力才是发动机。泡沫三:功能改变世界。几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在同质化竞争。而且受思路束缚,可穿戴设备不断试图成为手机的替代品——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未来会消灭智能手机,但是目前一味的模仿,也许CES上出现红海大战证明了这个思路有瑕疵。
《换个角度看可穿戴设备:目前只能算配件》,网易手机觉得有些遗憾: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个体,厂商口中的智能也只是依托于智能手机存在的,如果你没有一款智能手机,那么这些所谓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作用可能还不如一个卖相很酷的记录仪、一个纯粹的计步器或一款GPS导航仪,说白了,如今所谓的智能穿戴设备其实同移动电源的性质差不多,不过是可以穿戴的手机配件而已。
那谁将可能让可穿戴设备成为革命性产品呢?
科技博客网站appleinsider在报道中引用了投资公司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师布莱恩·怀特(Brian White)的观点:在苹果决定发布传言中的iWatch前,可穿戴设备销售不会达到“有意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