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产品未来不在大公司:收入偏小很难受重视

与所有新产品一样,大公司不可能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可穿戴设备上,所以创业公司们的机会来了。

3月20日,Google在公司官方博客上发布了Android Wear——一个将Android系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的项目。负责该项目的高管在文章里许诺说,装有Android Wear软件的可穿戴设备能听懂你的命令、把手机收到的重要信息即时放在你面前——除了不能拍照,别的功能是不是听起来都和Google Glass眼镜一模一样?不同之处在于Android Wear首先将从智能手表起步,此外第一批Android Wear手表将来自Fossil、华硕和摩托罗拉[微博]等厂商,而不是像Glass眼镜一样由Google自行设计生产。

自2012年Google Glass发布以来,拉里·佩吉和谢尔盖·布林就成了活生生的Glass广告牌,戴着它出现在几乎所有公开场合。就在Android Wear发布几天后,佩吉也来到TED大会做演讲。这一次他没戴任何眼镜。Android Wear延续了Google一贯的平台策略,自己提供一套基础和网络服务,帮助硬件厂商和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在此之上构筑完整的产品。

搜索巨人在可穿戴设备上的策略似乎有所改变,不再以自家产品作为未来标杆,而是寄望于更多厂商和设计师参与进来,就像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所做的那样。希望为可穿戴设备提供基础设施,降低门槛的大公司不只Google。英特尔[微博]今年年初发布了一款名为爱迪生的硬件平台,在一块尺寸仅为相机常用SD卡一般大的电路板上集成了一台正常电脑主机的所有功能,使它能够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相比探寻可穿戴领域的“下一个iPhone”,搭好平台才是最适合大公司们做的事。

我们已经看到无数大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早的有微软[微博]十年前联合天梭、Suunto等手表公司推出的SPOT智能手表,在那个Wi-Fi、蓝牙甚至智能手机都没普及的年代靠FM广播网络收取邮件和天气信息。就像盖茨早年间亲自发布的许多硬件产品一样,SPOT上市几年后也被砍掉。

最近的一次大公司可穿戴失败案例当属三星[微博]Gear系列手表。这块产品上市一个多月的时候被曝出全球销量不到5万只,并且退货率高达3成。巴塞罗那通信展上,三星发布了第二代Gear手表,并从全球范围邀请多家为Gear开发软件的公司到自己的展区联合推广新产品。讽刺的是,一款著名健身应用的开发者在展区现场坦率地告诉我说,他们公司的应用在Gear手表上每天只有一两百的活跃用户,再加上第二代Gear手表更换了操作系统,软件需要重新开发,因此这家公司暂时并没有支持新产品的计划。Gear的失败是可穿戴产品在大公司地位尴尬的绝好体现。首月5万只的销量不能算太小,但对于去年平均一天能卖掉86万部手机的三星来说,Gear获得的收入毫无意义。

作为一款辅助产品,Gear不得不做出妥协,仅支持三星的少数几款新手机,严重限制了潜在用户群。当公司策略发生改变,需要更换操作系统时,也没人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任何形式上的迁移帮助。所有这些都是产品不被重视的表现,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尽管所有公司都在谈可穿戴设备,很多公司已经拿出了智能手表产品,但谁也不知道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的手表是不是可穿戴设备的终极形态,是否能够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如若不能,那它们对于三星、索尼这类手机厂商来说只是让手机卖得更好的配件而已。

但小公司和新兴的硬件创业者并不存在这些问题。一个在三星、索尼看来无足轻重的细分市场,往往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全部未来,是它们全力以赴的方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处理器、无线模块和各种传感器的产量激增、成本下降,降低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进入门槛。而Google、英特尔、博通等公司着手建立的软硬件平台将帮助创业公司以更小的成本开发可穿戴设备。十年前需要数百人参与的事,今天只需要几个人便有可能实现。

从硅谷到北京,每天都有没人听过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冒出来。这正是环境成熟的结果。没人知道可穿戴设备应该做成什么样,但极低的失败成本将促使小团队们尝试所有可能,最有可能找到“下一个iPhone”的也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