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互联网巨头还须静思未来储备

今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和腾讯连假期都没时间享受,就在支付、即时通信、O2O领域打得热闹。转眼间,喜欢喧嚣的人们已经做好了把相对安静的百度踢出“三巨头”名单的准备,“两极化”言论开始出现。

准备补位者也大有人在。比如,周鸿祎就调侃道,“BAT”要改成“ATM”,至于他心里是不是想的“3ATM”,就没人知晓了。

过去几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无数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机、支付、电商、即时通信、视频、在线旅游服务、在线教育、社交、地图、本地生活服务……好像每个企业在每个细分市场都要布局,布局不全就离死不远一样。

这科学吗?

腾讯投资关键词的转变或可为其做一个注脚。今年,腾讯的关键词从“收购”变成了“入股”.大众点评、京东,腾讯都没有追求控制权,甚至还出现了将自己的相关资产逆向注入到入股企业中的状况。

这起码证明了一点:全产业链布局固然看起来很美,但合适的产业分工在互联网领域依然有其价值。

反观国外巨头的大手笔收购,虽然在未来储备方面难免遭遇摩擦,但收购的重点,并没有入侵别人的领域,而还是在发挥自己的特长方面。

Facebook收购WhatsAPP就是一例。Facebook将大把美元投在了自身擅长的社交领域;Google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将Android植入更多不同类型的设备上;而苹果则不断加强自己的硬件产业链控制。

反观“BAT”,各自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阿里有最广泛的商户、物流、支付基础;腾讯有基于QQ和微信的信息推送能力优势;而百度依然是信息的最重要获取手段。

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会因为微信朋友圈听说一种新颖的小玩意儿;当你想知道它的细节时,还是要到百度上去搜索;最终,你可能只有在淘宝上才能买到这件少见的东西。

也即是说,用户在微信和QQ上,是被动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是主动获取特定信息;而在淘宝上,广泛的商户保证了交付的可能。

这就意味着,微信和QQ的推送特性,使其在游戏等需要交流和人际传播的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百度更适合发展内容平台,阅读、视频和教育方面很容易获得突破;而淘宝只要能持续保持自己“商品最全”,其地位很难被撼动。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随时有可能越界的时候,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侵入别人地盘,还是把自家篱笆竖得更高?

两种做法,难言高下。笔者也无法妄下评语。不过,“来往”和“菜鸟”方面,似乎“菜鸟”对阿里来说,钱花得更值得;入股大众点评和京东,合作而非控制,似乎比腾讯自营电商业务效果更好;而百度音乐、百度文学的成长速度,似乎也要超过其“微购”和购物业务。

未来,BAT以及更多巨头,是继续在每个领域全面开战,还是划江而治、互通有无?还需静心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