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里根政府祭出“星球大战”计划,此举加剧了美苏军备竞赛,而苏联盲目应战,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年后,里根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星球大战计划”本身只是一个骗局。
其实在商战中也有这种现象,最可怕的对手是当你把重兵和资源集中到A,准备把他猛揍一顿的时候,却发现他在B悠闲喝茶。
在智能穿戴领域,我认为,目前也有一些迷雾需要廓清。因为这个行业的方向,是由国外大公司在引导,我们本土企业大多数是追随他们,但是一旦进入别人的发展逻辑,中国本土智能穿戴产业方向有可能走偏。
例如,前一段时间谷歌收购Nest,中国家居概念股暴涨,很多人高呼智能家居时代即将到来。但就谷歌后续一系列收购的逻辑来看,谷歌真正的目的是图谋大数据平台,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绑定用户。这个时候如果你重金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其后果难以想象。
目前国内很多厂家也在发展智能穿戴行业,其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条是追随三星等传统通讯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产品;一条是追随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运动娱乐的智能穿戴产品;第三是,基于健康医疗的智能穿戴。
在这三条产业发展路径中,目前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设备特别多,但这类产品似乎很难摆脱对手机的依赖。类似苹果iWatch,更像是作为iPhone的补充以及扩展其他设备的功能,让用户使用苹果设备变得更方便,并没有真正挖掘智能穿戴的魅力。
在我看来,如果追寻本元来看,智能穿戴的魅力在于其入口的意义。
一部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对用户的步步逼近和入口争夺的历史。谁拥有入口,就等于在用户私人财产里占据一席之地。从早期微软windows到后面的雅虎、谷歌,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以及未来的智能穿戴,正遵循这样的法则:谁离用户越近,谁就离成功越近。
智能穿戴设备商业本质就是基于需求、与人绑定推动大数据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基于这个本质,我们首先必须找到大众消费者的真正“痛点”所在,满足实实在在的需求,尤其要在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充分思考。由此看来,基于健康保健方面的智能穿戴更具商业价值。特别在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三级医疗体系下难以解决“就医难”顽疾。如利用智能穿戴进行健康管理与监测,市场空间非常庞大。
纵观世界产业变革发展史,新进入者通常成为新发展周期中的最大受益者。如胶卷相机向数码相机变革,达能取代了柯达;智能手机取颠覆机械手机,苹果、小米取代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我认为智能穿戴会取代手机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但引领这一轮商业潮流的未必是目前这些互联网巨头,反而可能是那些注重用户需求与体验的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