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应该怎样挽救岌岌可危的谷歌眼镜?

自2012年发布以来,谷歌眼镜成为了最具科技感的可穿戴计算机,虽然开发者版昂贵的价格令人咋舌,但正符合“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如果你在2013年戴着它招摇过市,基本上会获得行人羡慕的目光,甚至会有热情的科技爱好者走到你面前与你聊上几句。

但是现在,如果你戴着谷歌眼镜走上大街、进入餐厅,几乎所有人都会镜头你头上的这颗摄像头。这显然于曾经发生在美国旧金山酒吧的“谷歌眼镜门”事件有关:一些顾客对佩戴谷歌眼镜的女士感到不满,认为她在偷拍,于是发生了抢夺事件,一度造成混乱。

显然,人们曾经对可穿戴计算机的美好愿景,逐渐变成了对偷拍等隐私问题的恐惧。那么,到底是智能眼镜本身有问题、还是它没有出现在合适的场景中、或是其他一些我们忽略的因素?

舆论和隐私的压力

如果你在谷歌英文版中输入 “Google Glass is……”,会发现自动完成的搜索项目会出现“愚蠢”、“失败”、“丑陋”、“昂贵”等关键词,它们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舆论对谷歌眼镜的看法,甚至一些购买了开发者版的用户,都开始对它嗤之以鼻。

舆论对于谷歌眼镜的恐慌来自于隐私侵犯,一些餐馆、商场等场所均禁止佩戴谷歌眼镜(有趣的是不会禁止内置摄像头的手机),这显然是因为人们对谷歌眼镜的恐慌:无法得知谷歌眼镜佩戴者会何时拍照。

时尚因素

“谷歌眼镜不够时尚”,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共识。显然,笨拙的框架、不对称设计和突出的摄像头,让它看上去有些愚蠢,所以你无法在任何场合佩戴它。显然,用户对智能眼镜的幻想还停留在科幻电脑中那种接近普通眼镜的时尚设计和美妙体验,但目前还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谷歌的营销活动也存在一些偏差,没有将谷歌眼镜打造成一种科技时尚产物,而是举行了“#IfIHadGlass”这样看似聪明的活动:让拥有开发者版的用户告诉人们他们会如何使用谷歌眼镜,并提供新鲜的玩法和创造性建议。但是,虽然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向用户展示谷歌眼镜在各个行业、场合的可用性,但结果却变成了“怪咖聚会”,似乎只是让普通消费者开始提防谷歌眼镜偷拍,而不是它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开发周期过长

开发者版的周期过长,也是谷歌眼镜发展不力的主要因素。从2012年春天发布、2013年4月发售首个开发者版,直至现在依然没有实现量产。谷歌方面似乎对整体营销策略也犹豫不决,是继续通过有限的人群向外界输出、还是登陆零售市场,这似乎难以抉择。

一方面,产品在硬件、使用体验的不完美可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不向消费市场开放、进行大范围的主流广告投放和营销,就很难打破谷歌眼镜给人的印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普通用户对谷歌眼镜的认知仅仅在于拍照,而忽略了增强现实、智能手机助手等特点。几乎大部分人看到佩戴谷歌眼镜的人时,只会问一个问题:你偷拍我了吗?

但事实上,我们每天在街道上行走,无数的摄像头都会拍摄到我们;几乎所有的手机都内置摄像头,拍照时也会拍摄到其他人;手机同样可以通过偷拍软件或是取消快门声音,实现偷拍操作。所以,谷歌眼镜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监管层面上的,更多是来自于对产品不了解的认知偏差。

谷歌如何应对?消费化及设计改良是关键

当拍照手机还是新鲜玩意儿的时候,很多人也提出了偷拍的隐患;而当每款手机都内置摄像头时,这个问题几乎被人们忽略了。所以,谷歌目前想到的方法就是尽快将谷歌眼镜消费化、时尚化。近日,谷歌宣布了与Luxottica、雷朋等著名眼镜品牌合作的消息,这很可能是改变谷歌眼镜处境的第一步。虽然隐私问题不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让谷歌眼镜看上去更亲民、更有意义。

另一个有效的方案则是在特定领域的广泛应用。忘记“#IfIHadGlass”这样小众的活动形式吧,不妨选择与服务机构合作,比如维京航空空姐开始佩戴谷歌眼镜为乘客服务,便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案例,不仅能够卸下用户的心防,还能够让更多普通人了解谷歌眼镜的真正价值。

最后,谷歌应该反思一下眼镜的设计。虽然已经推出了第二个开发者版本,但实际上设计并未有大幅改变。在此期间,一些智能眼镜制造商已经开发出更加接近普通眼镜的设计,都可以为谷歌带来更多参考和灵感。

无论如何,智能眼镜都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可穿戴技术,但如果想要普及,还需面临很多问题。与智能手表相似,MOTO 360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接近传统的设计、方便的使用形式才是王道。同样,谷歌眼镜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让人们在佩戴眼镜的同时,能够无缝接收手机信息、使用导航服务、查看增强现实信息,不必再翻看手机。只要产品设计、功能及营销突出这些特点,便拥有一线生机。